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行业动态 >> 正文
低碳经济核心: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技术
2010-8-3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低碳 天然气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是当下最流行的词汇,也是最热门的话题。尽管人们对于气候变暖存在争议,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没有达成有约束性的碳减排协定,但是节能减排已经在全球成为政治正确的共识。从人类面临石化能源逐渐枯竭,以及石化能源的消费会产生污染的角度看,人类有必要不断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同时人类需要寻找其他的替代能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低碳生活方式是低碳经济的基础
    但是,在推进低碳经济的问题上,国际社会有意无意地传递着一些错误的认识,那就是绝对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误区?因为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的数量有关,也与一个经济体消费的能源形态有关。相对而言,天然气与石油是比煤炭更“清洁”、二氧化碳排放相对少的能源,因此,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主要是消费这些清洁能源,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以煤炭作为主要的一次能源。如果说要减排,以煤炭作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家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煤炭消费国就会弃煤炭而转向消费天然气和石油,国内不够就要增加进口。全球都如此,天然气和石油肯定不够供应,发达国家已经担忧发展中国家都进口清洁能源,可能需要4个地球。因此,煤炭作为重要能源的消费对平衡全球能源需求和供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整个人类赖以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能源的消费还需区别能源是作为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的差异。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主要是生活性消费,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主要是生产性消费,且增长非常快。制造业是主要的生产性能源消费行业,无论是炼钢铁还是生产生活必需的制成品,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由于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将制造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如果低碳就是减排,那么发展中国家就不得不减少生产性的活动来满足减排的需要,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制成品就会减少,商品就得涨价。当然,通过技术提升来增加能源效率可以减缓生产性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但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简单的国家为单位来衡量能源的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当发达国家的居民使用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各种制成品时,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们还要为生产这些制成品而消耗的能源及碳排放而承担着国际社会的压力,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因此,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单纯减少碳排放更重要,相比于生产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生活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更具有本源的意义,是低碳经济的关键。人类的活动是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计划生育已经为世界减少碳排放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低碳、低能耗的生活方式。但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将发达国家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能源基础上的生活方式介绍到了发展中国家,汽车、空调,非循环地消耗我们能够获取的一切地球资源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这个地球无法再承受越来越多的人口过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生活。也正因此,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担心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都像他们那样消费资源,再有4个地球都不够,他们不断呼吁救救地球。但是只是简单地限制和减少碳排显然是不能奏效的。你能让后来者不“发展”、不过“现代化”生活吗?如果我们不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用不了多久,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生活性能源消费就会赶上生产性能源消费,因为欧美国家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正在扩散至全球。我们需要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消费。而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显然需要带头。
    二、低碳经济的实现关键靠低碳技术的突破
    低碳经济说到底需要低碳技术的突破,如果没有科学创新和技术突破,只是就事论事地减少排放或者减少一次石化能源的消费,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而言,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只能是将能耗高的企业和产业转移出去。试想,如果没有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上取得突破,被转移出去的企业和产业还不是要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他们的排放不是一样要对地球产生破坏?就像今天发达国家可以轻言他们的能源使用效率(以单位GDP衡量)有多高那样,这只是向外转移高能耗产业的结果。
    如果没有技术上的突破,一些看似低排放的清洁能源也可能并不那么清洁。比如太阳能对它的终端消费者而言是清洁能源,几乎零排放。但是太阳能光伏电池所使用的多晶硅的生产并不是一个清洁的过程。首先要将石英沙加工成工业硅,这个过程中是有严重污染的,而且也是高耗能的过程。然后工业硅再需要提炼成可制造光伏电池板纯度高的多晶硅。但是,由于我国在提纯技术上不过关,在提炼工业硅的过程中将大量污染留在了国内,将工业硅出口到欧美再加工成纯度高的多晶硅,然后再进口多晶硅制成光伏电池出口到欧美市场。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污染和碳排放转移的过程。如果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太阳能的利用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低碳和清洁,尤其是对我国而言,往往成为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地。再比如,各国都在热衷研究的电池汽车,如果没有在电池回收和再利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废弃汽车电池的污染可能会比燃烧汽油的排放对地球的破坏更严重。即便在电池上取得了突破,如果不能用更清洁的方式来利用煤炭发电,整个过程就是将汽车的排放集中起来在发电这个环节排放。因此,节能减排需要我们真正在提高一次能源消费的效率上取得技术创新和突破,要在可循环使用的再生能源的开发上取得突破。而这需要世界各国更加紧密的科技合作。
    说到节能减排技术,目前革命性意义上的突破尚未出现。在一些提高设备能效和减少污染的具体环节上,不少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一些成果,新兴的经济体,包括中国也在开发一些技术,并有一些斩获。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较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上的技术成果。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将他们在节能减排上的一些成果视为一种可以垄断的技术,并指望通过技术垄断获得垄断超额利益,这是需要谴责的,因为它将不利于全球减排,不利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大目标。当然,技术转让的收益需要共享,发明创造者有理由获得补偿,但是试图将此作为垄断手段获取暴利,是与节能减排这个全人类需要共同奋斗的目标不相适应的。
    三、国际合作机制需要逐渐建立共识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发达国家正在酝酿新的减排协定,他们试图通过有约束性的、可核查的国际协定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有些国家还在计划实施碳关税或者碳排放税。这些措施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如前所述,发达国家的这些诉求尽管出发点可能是积极的,但是实施的效果是令人怀疑的,因为节能减排并不是一个可以有一个统一规则来衡量和执行的事,不同的国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制定本国合适的减排方案。低碳经济以人均能耗和碳排放来衡量,与国家总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来衡量得出的结论和需要承担的义务将会有天壤之别,而两者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如果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其他国家,我们将无法取得积极的减排效果。
    中国根据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全人类面临的挑战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自我约束性的节能减排计划。在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期间减少单位GDP能源消耗20%,相应减少了碳排放20%。到2020年,中国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减少20-25%的单位GDP能耗。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所作的承诺,实际上很好地解决了国际社会目前在低碳经济上面临的分歧和困境,那就是在无法形成共识之前,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减排的努力。等到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低碳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后,再来推进有约束性的国际化减排协定。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