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仪器仪表 >> 行业动态 >> 正文
高德红外原材料依赖进口 无强大研发能力让人忧
2010-7-13 来源:金融投资报
关键词:红外探测器 高德红外 大立科技

  尽管即将登陆A股市场,但高德红外高管们的心情或许并不喜庆。因为刚刚经历了“IPO暂缓”的一系列风波后,却又面临着业内人士关于其“缺少核心发明专利、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且专业技术并非领先”的诸多质疑。

  原材料依赖进口成软肋

  “高德红外作为一家高科技的上市公司,却存在着一大软肋,即最重要的原料并非自产,而是来源于进口”,一位深圳私募基金研究员郭先生对记者说道,“这样的生产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即其行业地位的可替代性,如果某一家公司取得了该关键原材料的独家进口权,那么高德红外的市场地位将不保。”
    事实上,高德红外招股说明书中也对此作出了详尽披露:“本公司产品生产成本中材料成本约占90%左右。目前,生产所需红外光学系统以自主装调为主,电路板、结构件以委托国内协作厂商外协加工为主,而约占生产成本比例70%的原材料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目前基本向法国SOFRADIR公司及其子公司ULIS公司采购进口,公司重要原材料供应存在进口采购依赖风险。”
  此外,其招股说明书还讲到:“本公司生产所需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依赖进口,2007-2009年采购金额分别为6,151.15万元、12,301.69万元和6,921.17万元,分别占当年度公司采购总额的71.32%、63.42%和48.97%。发行人存在重要原材料——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对境外供应商依赖度较高的风险。如果供应商不能及时、足额、保质的提供原材料,或者其经营状况恶化,或者与公司的业务关系发生变化,都可能影响本公司生产经营的稳定。”
  上述私募人士继续对记者介绍道:“目前国内也有企业具备红外探测器的少量生产能力,不过其性能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因此如高德红外这样的红外仪器生产厂家,多数靠进口这一部件,但如果这一技术上的瓶颈能够得到突破,那么其生产成本或将要降低50%-60%,而这也是国内企业致力于研发的方向,而在国内的上市公司中,大立科技显然是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尽管高德红外2006-2008年热像仪产品收入复合增速为45.84%,高于大立科技同期39.41%的增速。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先于高德红外上市的大立科技,在此技术上的研发能力,要明显领先一些。”
  据公开资料显示,大立科技红外探测器的研发工作始于于2003年,到2006年就已经开始进行红外探测器试生产。而截至今年年初,经过长达四年的苦心研发,大立科技在进行了十几个批次的小批量试生产后,部分探测器已经达到了同类型进口探测器的水平,公司计划2011年进行千台规模的替代性批量生产,有望成为能自主批量生产探测器的少数厂商之一。

  不具备强大研发能力让人忧

  “最令我感到担心的是,面对大立科技在红外探测器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果,此次高德红外募投的项目中,并不包含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研发”,上述私募人士的话语中略显忧虑,“其募资项目中的红外热像仪产业化基地项目用于扩大产能;红外光学加工中心项目用于生产红外热像仪产品配套的红外光学镜片;而研发与实验中心项目是用于建立情报室和部分实验室。如果不把研发能力搞上去,高德红外45.84%的年复合增速将不保,其市场地位也将受到挑战,而对于我们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一个企业如果自身不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而只是依赖外部提供其竞争的核心产品,那么这样的企业前景肯定不会太好。本来我们对于该企业还是很有兴趣的,不过通过这一番了解,我打算回去以后就写报告,建议公司不要去申购了。”
  不仅如此,还值得注意的是,高德红外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17项国内、国际专利中,均为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唯一的一项发明专利,获得的却是日本的发明专利申请权。据介绍,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仅是针对产品外观进行保护,而不涉及其最关键的核心技术;而实用新型专利也只保护其产品一定形状或结构的新产品,并非如发明专利一样对于所有应用此技术的产品都进行约束。
  而反观高德红外的竞争对手大立科技,目前其已经取得探测器方面的发明专利一项,因此,目前仅掌握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而缺乏核心发明专利的高德红外,其技术优势并不突出。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