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会展报道 >> 正文
乔金樑教授应邀在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上作大会报告
2010-6-2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环氧树脂 酚醛树脂 纳米薄膜

  2010年6月20日--23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承办、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协办的“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在厦门大学隆重开。
  在大会开幕式、闭幕式之后进行了大会报告,报告内容就高分子或化学的一些宏观问题以及一些技术方面的新成就、新进展进行了交流。大会报告如下: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乔金樑教授:橡胶增韧塑料体系中微观结构的调控
    橡胶增韧塑料会引起塑料耐热性能的下降,影响塑料在很多领域的应用。例如,橡胶增韧的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均会使耐热温度下降,不能达到使用无铅焊料的耐热要求。乔金樑教授及其课题组发明并工业化了一种具有特殊微观结构的复合材料,既纳米空心球包覆橡胶粒子改性塑料材料,使塑料韧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耐热性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最后,乔金樑教授报告中对期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港科技大学化学系 唐本忠院士:聚集诱导发光:现象、机理和应用
  传统观念认为生色团的聚集将导致荧光猝灭,与之截然相反,聚集诱导发光(AIE)是指一类在溶液中不发光的分子在聚集态发光的现象。唐本忠院士报告讲述了其课题组发现AIE现象,并提出分子内旋转受限是导致AIE 现象的机理假设的研究过程。并介绍,在基于机理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多种涵盖整个可见光范围的发光效率高达100%的荧光和磷光AIE分子,以及将这些小分子转化成具有 AIE 特性的高分子的研究过程。最后,唐本忠院士举例介绍了AIE 小分子及聚合物的特殊功能和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中心江雷院士:Bio-Inspired、Smart、Multiscale Interfacial Materials
  仿生智能材料应是一个与自然生物一样拥有各种功能的、“活”的材料,他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sense、drive and control。江雷研究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的“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新思想揭示了生物体表面超疏水性的机理,指导相关仿生材料的可控制备,在超双亲/超双疏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
    President-elect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Department of Chemistry Imperial College David Phillips博士:Towards 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利用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其作用基础是光动力效应。这是一种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化反应。其过程是,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使组织吸收的光敏剂受到激发,而激发态的光敏剂又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单态氧和相邻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David Phillips博士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光动力疗法研究方面所取得成果。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包信和院士:纳米约束体系的催化特性
    催化作为关键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如石油炼制、合成化肥、合成纤维和汽车尾气处理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对纳米体系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不添加其他组分和不改变表面结构的条件下,通过改变体系的尺度(如纳米尺度)也能有效地调控体系的价电子分布和能量,据此可以调控催化剂与反应分子间的电子传递,从而调变体系的催化反应性能。包信和院士报告结合近年来在金属纳米粒子(零维)、金属和氧化物填充的复合纳米碳管(一维)和表面纳米薄膜(二维)的结构、电子特性,以及对表面吸附和催化反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的最新结果,对金属纳米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纳米薄膜的“量子阱态”和界面的“限域效应”和复合纳米碳管的“协同束缚效应”,以及在对催化剂性能影响等进行讨论,并结合 CO 的选择氧化反应(PROX)、合成气制液体燃料(F-T 过程)和合成气直接制备低碳烯烃和低碳醇等催化过程中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显示的明显的纳米效应进行系统讨论。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世刚教授:微观结构和分子水平电催化
   在表面原子排列结构层次揭示电催化剂性能与结构的内在联系规律,从分子水平认识电催化反应机理,是在在微观结构层次设计和研制高性能催化剂、推进电化学能源转换(燃料电池)和新物质制备(电合成)等重大应用的基础。孙世刚教授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涉及电化学、表面科学、纳米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和原位谱学、表面和结构分析等先进的实验方法。报告中重点综述了课题组近年来在Pt单晶模型催化剂、Pt纳米催化剂表面结构控制电化学合成,以及发展先进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探明直接有机分子燃料电池的阳极过程机理等研究的最新进展。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