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柴油供应过剩局面或将继续
2010-4-1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原油 柴油 石油
    业内人士认为,继中国2009年原油进口和炼油产出创纪录后,随着2010年国内炼厂产出持续增加,中国柴油供应过剩局面或将长期存在。
    综合媒体4月6日消息,中国2009年的柴油供应过剩将形成持久局面,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的原油进口和炼油产出均创纪录,但由于到2015年之前每年的原油日加工量至少增加50万桶,国内以两位数速度成长的经济也无法消化迅速增加的柴油供应。
    2009年中国共出口柴油450.71万吨,同比增加617%,全年共进口柴油183.68万吨,同比减少71%。
    中国炼厂计划2010年将原油日加工量至少提高60万桶,其动因除了柴油需求回升之外,还有对石脑油的需求,后者是用于石化产品的生产原料。
    此外,中国已着手组建一系列大型乙烯联合装置,期望以此降低对进口石化产品50%的进口依存度。
    东西方研究中心资深中国石油市场研究员吴康称,需求起推动作用,但关键的是供应。基本面指向供应净过剩上升。他表示,中国承受不起为了生产更多石脑油而只采用轻油,且加工诸如中东原油等廉价重油能生产出更多柴油或汽油。
    分析师和交易商估计,2010年的过剩规模可能会翻一番达到每天12万桶,足以供应越南,尽管和中国每天300万桶的柴油消耗量相比仍显不多,但考虑到中国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燃料买家,这仍反映出趋势的巨大改变。
    其过剩大部分可能会出口至北亚和欧洲市场,而当地的库存高企以及利润率不温不火的表现已迫使炼厂将产能利用率控制在80%以下。
    中国石油价格管理规定或令局面复杂化。该办法或将推动两大石油巨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出口柴油。该办法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但目前油价已升破每桶85美元。
  中国政府为了力争将通胀率控制在3%以内,自从2009年11月以来未大力推动燃料价格上调,这挤压了国内炼厂的利润率。中石化的一名负责燃料销售的官员表示,若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且政府一直推迟上调燃料价格,供应将有可能趋紧。而对中石化来说,利润率是决定炼厂利用率或出口的首要考虑因素。
  国内燃料销售的利润率走低,或使得炼油商像2005-07年那样下调利用率,但这也将鼓励其扩大出口。
  2008年底的一项税收优惠措施取消了对柴油和汽油出口征收的17%的增值税,为那些渴望向越南、印尼和中东地区出口燃料的国有炼厂提供了又一项激励因素。
  2009年油市发生变动。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柴油市场一度因增长放缓而遭遇打击,但随后在2009年下半年展开反弹,受助于出口行业的复苏。但其反弹势头却与汽油需求相较显得相形失色。
  中国2009年的乘用车销售大涨了53%,从而将中国一举推上了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宝座,并令炼厂有了更多理由保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ambridge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es)的Yan Kefeng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2009年是改变的一年。未来数年中国的汽油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受政府刺激计划的激励,汽车销售目前正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相比之下柴油需求受GDP的推动作用更大。
  东西方研究中心的吴康预计,计入库存变动预估的实质汽油需求2010年将增长6.9%,低于2009年的7.1%,柴油将增长5.9%,相比之下2009年还不到1%。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