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丙烯酸产能迅速扩张,从2005年的不足40万吨,一举增加到当下的120万吨,我国也从丙烯酸进口国,一跃成为产能过剩国。目前,大部分装置的开工率仅维持在七八成。如何消耗过剩的产能,使产业发展走上健康、可持续的道路?业内人士认为,这需要从技术研发、下游应用、产业布局等方面同时入手。
加速研发避免同质竞争
丙烯酸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丙烯酸酯和聚丙烯酸(盐)类的生产。其中,酯类产品广泛用于表面涂料、纤维助剂、黏合剂、皮革、造纸等行业;聚丙烯酸(盐)类则用于高吸水性树脂、洗涤剂和水处理剂等领域。
我国丙烯酸产能受需求拉动高速增长。1995~2000年的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2.6%;2002年,国内丙烯酸表观消费量达到37.4万吨,主要依靠进口;2005年,表观消费量达到69万吨。随着丙烯酸扩建装置的开工和新建装置的纷纷开车,自2006年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2009年,粗丙烯酸装置的总产能超过120万吨,预计至2015年可达150万吨。
专家指出,要想改变国内丙烯酸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开工率不足的局面,就要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入手,加大工艺和催化剂技术的研发力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升级。当下,我国丙烯酸工艺、催化剂均采用国外技术,工艺路线基本相同,只是在规模上有差异,而且生产成本较高。
近年来,三菱、罗门哈斯、触媒等公司陆续发布专利,通过改进催化剂,使丙烯的进料量有很大提高,进而使反应器的产率提升很大。面对这种状况,国内企业应加快步伐,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收率,而不是进行同质化的重复建设。
开发下游拓展应用空间
开发下游应用是破解难题的第二剂良药。我国丙烯酸及酯类市场的应用领域多在行业低端徘徊,目前涂料占27%、胶黏剂占40%、纺织品占26%、洗涤剂占5%、其他占2%。相对来说,国外市场应用则集中在吸水性树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等高附加值的领域,而国内高端市场的应用比例不足10%。
以吸水性树脂为例,美国是丙烯酸单体的全球第一大生产国,但是丙烯酸单体的出口量相对于其产量来说却很少。从1993年以后,美国甚至成为丙烯酸单体的净进口国,这主要是由于1993年以后其高吸水性树脂产量的迅猛增长。
我国在高吸水性树脂生产技术研究上,由于存在产品质量和装置放大等问题,至今无工业化规模生产装置,而国外技术对我国封锁,国内装置均为外商独资建设。一旦高吸水性树脂技术壁垒被打破,将在我国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必然会吃进大量的原料——高纯丙烯酸,为消耗过剩产能开辟新途径。
科学布局实现统筹发展
科学布局是避免产能过剩的有效手段。专家分析,目前丙烯酸行业供大于求的态势不断扩大,装置开工率不断下滑,但一些厂家上马新装置的热情依然高涨:上海华谊拟扩建一套6万吨/年的丙烯酸装置,扬子巴斯夫拟扩建一套5万吨/年的丙烯酸丁酯装置,河北曹妃甸拟建10万吨/年丙烯酸及酯类装置,四川泸州拟建16万吨/年丙烯酸及酯类装置,燕山石化拟建20万吨/年丙烯酸及酯类装置。这些装置达产后,无疑会进一步加重产能过剩,增加企业的运行压力。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打破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盲目扩建的局面,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职能,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让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成长起来;针对新建项目,在环保、土地、金融等政策审批环节都采取收紧的政策,做好科学引导,使丙烯酸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