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七月份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2009-8-25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关键词:石化行业 经济运行 需求 进出口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分析报告显示,7月份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低位运行,企稳回升趋势放缓。其中,原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炼油业继续稳步回升,但化工行业回升势头明显趋缓。总体来看,行业企稳回升的基础仍很不稳固,需求相对不足依然严重,大部分产品价格低位徘徊趋势不变,投资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出口形势仍非常严峻,部分产品进口冲击仍在继续。低位运行特征延续。
    截至7月底,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共33796家,从行业自身增长变化来看,当月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714.1亿元,环比下降3.7%,是今年以来的首次环比下降,且同比下降8.6%,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从与全国工业增长对比来看,7月份,全国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5%,比石油和化工行业增幅快13.1个百分点,二者间的差距比6月份扩大了0.3个百分点。
    1~7月,石油和化工全行业累计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5万亿元,同比下降10.3%,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3个百分点,但收窄幅度进一步缩小。从前7月行业产值降幅比前6月收窄幅度进一步减缓到0.3个百分点来看,目前,石油和化工行业企稳回升趋势仍未改变,但回升势头继续放缓。
    1~7月份,化工行业产值同比下降0.2%,尽管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1个百分点,但仍未能按预期走出负增长的局面,企稳回升的速度较为缓慢。行业间分化走势明显加剧。7月份,石油天然气开采、炼油和化工三大行业运行走势明显分化,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炼油业产值维持上半年以来的逐月稳步提高趋势,而化工业产值呈明显回落。当月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88.5亿元,环比增长15.97%,同比降幅比上月缩小6.1个百分点;炼油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74.8亿元,环比增长4.27%,同比降幅与上月基本持平;化工业产值3316.4亿元,环比今年以来首次下降,降幅达到9.6%,同比增长0.2%,增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
    生产和价格走势的分化,是造成三大行业产值走势分化的主要原因。从生产来看,7月份,原油、成品油等能源产品生产全面提速,而化工产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当月,原油产量1614.3万吨,天然气产量70.7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3311.3吨,成品油产量(汽、煤、柴油合计,下同)2060.7万吨,均创下历史新高。7月份绝大部分化工产品产量出现下滑,化肥、农药、轮胎、硫酸、纯碱、电石、甲醇、PVC、合成橡胶等与6月相比,产量分别下降4.12%、19.53%、1.65%、12.12%、1.91%、2.69%、7.77%、3.68%、2.8%,只有乙烯、烧碱、聚乙烯、聚丙烯等少量几种产品产量上升。从价格来看,受国际油价再次冲高以及国内上调成品油价格的影响,7月份,国内原油、成品油及其各子类产品价格环比大部分上涨,统计局公布的31个原油和油品大小类价格指数中,环比上涨的25个,超过80%。而1046个化工大小类产品价格指数中,环比上涨的占39%,环比下降的占43%,价格不变的占18%,产品价格下降或不变的产品超过60%。
    四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需求相对不足,价格低位徘徊趋势尚未扭转。由于市场需求不足,7月份国内成品油销售明显下降,企业库存大幅攀升。7 月份,化工行业价格总体仍低位徘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00余种化工产品价格指数中,超过60%的产品价格环比下降或持平。二是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合成材料、有机产品进口压力加大。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全行业出口交货值301.7亿元,环比下降2.1%,同比下降22.3%,降幅仍然较大。1~7月累计,全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23.5%,化工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23.3%。其中,基础化工原料同比下降31.3%,化肥下降28.9%,农药下降 38.6%,涂料、颜料行业下降41.2%,合成材料下降36.4%,橡胶制品下降11.1%。另一方面,国外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等产品,依靠其价格优势,不断挤占国内市场,导致国内相关行业生产下降,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三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长依然较快,投资冲动依然强烈。1~7月份,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5150.8亿元,同比增长13.51%。化工行业投资增势仍很强,增幅达29.71%,其中,无机酸、化肥、农药、橡胶制品等投资增速分别达到43.37%、36.23%、40.66%和38.18%,磷肥行业增速更是达到97.12%。四是行业效益增长难度加大,运行质量有待提高。截至7月末,磷肥、尿素、电石、纯碱、烧碱、PVC企业开工率分别约在70%、75%、70%、75%、80%、70%。尽管在上游能源、原材料成本推动下,部分化工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但纯粹由成本推动下的价格上涨难以给企业盈利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莉莉)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