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石油与天然气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血脉,越来越深入国人,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尤其近十年来,油价的波动和调整,几乎振憾着每一个国民。传统石油天然气也好,以及现已列入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幔源石油天然气也罢,此类世人宝贵的矿藏均是“地质尖兵”的传世杰作啊!他(她)们是永远被人们所不会忘怀和永久被纪念和铭记心中的。为此,在迎来新中国诞辰60周年前夕,我专程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同志,一直工作和无私奉献在祖国的油气勘查战线上。
寻找和评价油气远景区及富集带,发现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并提供开发基地,是油气勘察工作者的责任和天职。康玉柱说:“查明油气资源在地下的赋存和分布情况,必需从实际出发,要在先进的地质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现代化的综合性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油气勘察程序和方法,进行合理的部署,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油气地质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
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开发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反复探索地下油气奥秘,并不断认识油气地质规律的全过程。作为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国家之一的中国,其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发现了分布在各地的石油和天然气。由于当时社会和技术的限制,以致于19世纪中期直至新中国诞辰前,投入过开发的只有台湾苗粟、陕西延长、新疆独山子、甘肃老君庙等几个油田;还有四川自流井,石油沟、圣灯山,台湾锦水、竹东、牛山、六重溪几个油田。康玉柱说,从1904年至1948年的45年中,累计生产原油(台湾、新疆外)只有278.5万吨,原油年产量最高的1943年仅32吨,1948年大陆原油产量仅8.9万吨。
“中国贫油”的论调从何时传出的呢?那是在1914年~1916年,民国之初,所聘用的美孚石油公司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石油地质勘察失败后,便传开了。但是,李四光先生明确提出了不同看法:“美孚的失败,并不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据说热河也有油苗,四川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研究,和四川盆地类似的地域也不少,都值得(进行)一番考察。”
之后,一批抱着“科学救国”志向的地质学家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不畏艰险地进行着油气资源的勘察活动。如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预测,我国东部的新华夏系沉降带可能找到石油,1941年,潘钟祥发表了“论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非海相生油”的论文提出了陆相生油的观点,1947年黄汲清等也提提出了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的观点。谢家荣、阮维周、孙建初等先后编制了中国油气田分布图,而且,谢家荣、李春昱、翁文波等先后预测了中国的石油资源前景和储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我们引进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油气勘查,翁文波、赵仁寿、童宪章等先后又在四川、甘肃进行了一些开拓性工作。
康玉柱说:“中国近代的油气钻井工作,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1907年至解放前,总计钻井169口,井尺约6.7万米(不含土法钻井)。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在用石油钻井只有15台,分散在台湾(6台),陕西、四川、甘肃、新疆等地,直接从事石油地质工作的仅十余人。“旧中国的地质先驱者用辛勤的劳动和探索,提供了一些可贵的地质资料和独到见解,因而,那时便造就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代地质人才。他们对我国地质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敢开拓的精神风貌,给后来人留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康玉柱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原地矿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共同努力下,油气勘探工作大发展,成就卓著。储量、产量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产原油1.89亿吨,天然气761亿方。成为世界产油气大国之一。
甩掉两个帽子
康玉柱院士自豪地对我说起60年来油气勘探领域的重大进展,首先是甩掉了两个帽子,即“中国贫油”和“中国古生界海相无油”的论点。今年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诞辰120周年。他创建了地质力学和提出了构造体系新概念,为我们今后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了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上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初,李四光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和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还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按李四光这一指示,地质部和石油部首先在松辽盆地进行勘探工作,1959年,松基3井打出了工业油流,实现了我国松辽盆地首次重大突破,从而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大庆油田,之后,又在华北发现了胜利、大港油田等。从而摘掉了我国“贫油”论的帽子,为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康院士兴奋地说。
1969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提出:“现在有一个问题,我想提出来与同志们研究一下,我们现在找出来的油田都是中、新生代的,难道我们的古生代就没有油吗?!美国有一丰富的大油田在古生代,苏联的第二巴库也是泥盆系,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也是古生代的。他们的特点都是褶皱构造比较平缓,我们要在古生代盖层平缓、褶皱缓和的地区、集中力量试验一下。譬如,四川,特别是塔里木……从战略上讲,我们要选一个地方,早一点打开一个缺口”。时年35岁的康玉柱根据这一指示,为队伍西移作了调查之后,1970年5月初,在李四光住宅汇报了向塔里木进军的情况,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我国地质界泰斗。
几十年来,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十分关注的大问题。记得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某教授在一篇题为《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的论文中,继6~7年前,“中国贫油”论之后,再次强调“中国缺石油归于三个地质条件:①中、新生代没有海相沉积;②古生代大部分地层不能生成石油;③除北部某些地区外,几乎所有地质时代的岩石遭受强烈的褶皱,断裂,并受到火岩不同程序的侵入,中国更无海相石油。”
和民国初“中国贫油”论一样,“中国海相无石油”论这顶帽子也不公平地戴在我们头上,康玉柱等地质学家们心不甘啊!他说:“中国古生代海相到底有没有石油!海相石油在哪里?这是摆在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和石油勘探家面积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他斩钉截铁地说:“中国古生界海相不但有石油,而且含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于是,康玉柱等人于1970年5月带着他向李四光汇报后所获得的指示和期望,去到了塔里木盆地进行油气前景的研究和评价工作。首先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对塔里木盆地通过构造体系分析后,划分出纬向构造体系,西域构造体系,阿尔金构造体系,帕米尔反S型构造体系和河西构造体系等五种型式。康玉柱说:“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的成生和发展,复合和联合控制着塔里木盆地的形成和生、储、盖组合的发育及油气成藏。”在前期评价中,他们得到三点初步共识,即塔里木古生代是相对稳定的台地,沉积一套海相碳酸盐及碎屑岩建造;塔里木盆地为不同性质且发育特点不同的大型坳陷与隆起构成;它们具有长期相对上升和下沉、发育巨厚的中新生界和古生界为油气田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并首次提出碳-二叠系为重要的生储油岩系,又提出寒武-奥陶系也是一套重要的生储油岩系。之后,他们推断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区,并制订出油气勘探部署方案,建议当时的地质部快上油气勘探队伍。
康玉柱介绍说,1977年,国家地质总局,根据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提前5~10年为国家石油勘探开发准备好后备基地的方针,决定成立塔里木筹备组(康玉柱任组长),到塔里木盆地进行调研,同时,提交了上石油普查勘探队伍的设计方案。1978年5月正式组建“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即现“西北石油局”前身。
由于康院士亲自参加和具体实施向古生代海相无油的挑战,因此,采访中,这一段讲的很精彩!也较详实。
1978年,西北石油局先从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喀什-麦盖提地区进行摸底式的油气勘探工作,他们部署了1?20万重力、航磁及二维地震大剖面,并在喀什坳陷地表背斜构造及麦盖提斜坡上倾部打了2口探井。经1年多的勘探发现,由于当时钻井机械技术所限等,使工作难以推进,急待优选新的勘探靶区。康玉柱等人利用地质力学理论作指导,大胆提出向塔北沙和隆起转移的建议,在得到有远见的上级同意后,1980年初,勘探重点转移到塔北沙和隆起后,经地震勘探发现了雅克拉古潜山构造,并于1984年在该构造上部署了沙参2井。该井于9月22日钻到5391.18米奥陶系白云岩时,突发强烈井喷,喜获日产油1000方,天然气200万方的高产油气流,从而实现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并拉开了塔里木油气勘探大会战的序幕。之后,又相继发现多个古生界油气田,一举甩掉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无油的帽子,引起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
建国六十年来辉煌成果
亲历新中国诞生以来油气勘探全过程的康玉柱院士如数家珍地谈了我国中新生代盆地,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卓著成果:中新生代盆地共发现了400个油气田,其中如松辽盆地大庆油田、徐家围子油田,渤海湾盆地胜利油田,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盆地克拉2,迪那2,鄂尔多斯长庆油田等11个大型、特大型油气田。1984年以来,我国在古生代海相共发现几十个油气田,其中大型油气田如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轮南油气田、哈德油田、塔中油气田和田河气田等;鄂尔多斯盆地静边气田,苏里格气田、大牛地气田,乌审旗气田、榆林气田、米脂气田、四川盆地普光气田、龙港气田,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火山岩气田等14个中大型油气田。“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发展速度很快!发现了8大含气区,如: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松辽、渤海湾、莺琼海”,康玉柱又说,在海域如渤海、东海、南海等发现11个大型油气田,特别是去年(2008)在南海北部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中小型盆地如海拉尔、二连、酒西、新疆的焉耆、三塘湖等诸多盆地也都是近几年新发现的。
关于我国近期发现的多个油气田有什么特点,康院士说:“古生界海相油气好于中新生界陆相油气、天然气发现的速度快于石油,西部好于东部。”并自豪地告诉我说:2008年我国石油产量达到1.89亿吨、天然气为761亿方。
“一个没有自主创新的民族是要被动挨打的,在世界上也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康玉柱说,60年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攻关形成了地质力学、构造体系控油、中国陆相成油、多旋回成油、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中国迭加盆地成油和中国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成油、中国新生代隐蔽油气藏等八大理论体系,建立了航磁、重、磁、电技术、复杂地表、地下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超深钻井、水平井、纵学等井筒技术;超深井测井、超深井测试、超深井储存改造、复杂油气藏开发技术和深海域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等八大技术系列。“60年光辉历程,培养了一支专业齐全、技术先进、能打硬仗的、力量强大的油气勘探开发大军”。
中国油气勘探的战略思考
对于我国油气勘探方面有何前瞻性、战略性思考时,他说,我国经过三次油气资源评价,全国石油资源总量为1086亿吨、天然气56万亿方,此为现阶段研究程度和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对当前油气勘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战略上讲它不能代表我国实际的油气资源状况。“但我认为,我国战略油气资源量可能是当今的一倍左右。国外油气资源也是我们开发利用的资源。”康院士预测指出:塔里木盆地北部可能形成特大型(大庆式)的油气田。
油气勘探领域广泛方面,康玉柱认为,东部老油区仍有较大勘探潜力,如各富油凹陷基本上是满凹陷含油,若按“四新”思路(即新地区、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还会发现新的油气田;我国次古生界海相领域和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我国海域辽阔,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勘探程度很低的陆上众多中小盆地,火山岩领域、以及非常规油气领域等等。
油气勘探发展趋势方面,康玉柱作了战略预测。他认为世界油气增长仍处于高峰期,我国油气储产量增长已进入了高峰期,“这一高峰期可能延续到2050年以后”。未来油气勘探发展总趋势是:从中新生界向古生界转移,从中国东部向西部转移,从陆地向海洋转移,从石油向天然气(含煤气气)转移,从中浅层向中深层转移,快速发展非常规油气领域和开发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等。
采访结束前,康玉柱院士满怀信心地说:“综上所述,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较低,资源转化率也较低,勘探领域和地区广泛,因此,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壳幔流体幔源石油天然气,今年3月28日已正式在国土资源部立项启动,这方面探索性研究、开发已提到日程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