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文2001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开始进入碳纳米管的研究领域。之后她在剑桥大学时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Alan Windle,从事碳纳米管合成与湿法组装的研究。接近工作聘期的尾声,她想去美国看看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很快就取得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资助。
李清文到美国后,家人都曾认为她会在海外定居。李清文的丈夫在中科院长期从事新疆地区荒漠群落生态研究。作为科研工作者,他俩都非常热爱自己从事的研究,支持彼此对科学的探索。但现实和理想往往是不能协调统一。在近五年的时间里,他们不得不忍受两地分居的痛苦。
李清文说:“我去Los Alamos,就是想看这个世界上高水平的实验室。在我学到我所需要的东西后,一定会尽快回国的。”在美期间,李清文从没有去申请绿卡。尽管对在Los Alamos从事研究的外国人来说,获得绿卡是轻而易举的事。
“来纳米所应聘‘百人计划’前,我甚至从未踏上过苏州的土地。”李清文向本报记者介绍,她过去与纳米所从未有任何接触,却有着难得的一见如故。
李清文清晰地记得,2007年12月刚到苏州那天的夜里,正下着绵绵的细雨,恰似在为她洗尘,晚餐安排在“豪友来”饭店,人教处的同志请她和先生吃了小圆子、西湖藕,“很有苏州特色,也很好吃”。第二天早上看清周边的环境,觉得这里很安静,空气也很清新。人教处逄解平处长和豆瑞玲不辞劳苦,陪着李清文夫妻俩到了苏州市区,帮着他们解决了国内通讯问题。
“纳米所热情的接待和安置,让我感觉很亲切。虽然眼前还是临时的办公场所,但两位所长的创业决心和敬业精神让我释然。”李清文娓娓道来,“其实我在国外的待遇一直不错,研究氛围也不错,但实在不甘于中国人的研究成果被他人享用和控制。我到苏州之前,并没有打听工资待遇的问题。我回国的梦想之一,就是要将碳纳米管纤维技术不断优化。”
李清文加盟苏州纳米所,除了中科院“百人计划”的经费支持,很快还得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人才、苏州市紧缺高层次人才的经费支持,科研的主攻方向是超轻、超强的碳纳米管纤维。
李清文带领自己的20余人团队,不但主持了科技部的国际合作项目“高性能、多功能纳/微杂化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还主持了企业委托项目“轻质、高强度铝合金新型材料”等多项课题,并做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
“这几年在国外,我一个很深的体会是科研创新靠的是思想,而不是设备的堆砌。兴趣爱好和主动性是做好科研的基本条件。”李清文说,我在剑桥大学的导师Alan Windle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他实验室里的设备很老旧,整体装备甚至没有我们中国很多教授的实验室好。他经常会在茶歇时间同我们探讨科学问题。在他的研究组里,我们的每一个新实验发现都得被他反复质问,要讨论和深化好几轮才能过关。他领导的研究组之所以成果层出不穷,靠的是跨学科的大胆思考和对科学问题的深入挖掘。这种研究境界值得我们借鉴。李清文激励团队成员不要拘泥已有的实验报道,大胆进行设备改装。目前她所领导的团队在碳纳米管生长、纺丝与分离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尽管回到国内,但由于彼此所从事研究的限制,李清文和她的家人目前还不得不暂时面对两地分居的现状。理想和现实依然在不停地冲撞与交织。
在金鸡湖畔的湖滨大道上,经常可以看到有情侣在漫步。一边是湖光潋滟,一边是绿草无际。我们仿佛看见,在不远的未来,李清文会与多年来聚少离多的爱人在此执手漫步,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