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仪器仪表 >> 行业动态 >> 正文
浪潮携手中科院基因组 生命科研“大提速”
2009-12-24 来源:科技日报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科院基因组

浪潮集团副总裁王恩东(右)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

  信息技术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IT产品和方案的提供了,而是更多地参与到科研、工业和国防领域重大装备的技术上来,其技术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

  因生命科学被越来越广泛关注,基因成为全球争抢的宝贵战略资源和财富,而信息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国产测序仪三年后问世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与浪潮“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的“中科院基因组所—浪潮基因组科学联合实验室”承担研发的国产第三代基因测序仪预计三年内问世。

  该产品的成功研制,不仅将填补我国在基因测序基础装备领域的空白,提升自主化水平,同时也将使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能够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测序工具,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基因资源,加速我国基因战略的发展,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基因研究所目前使用的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完全依靠进口,设备价格高昂,国内研究院所在经费受限的情况下,难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基因测序设备,导致科研进度缓慢。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基因资源具有唯一性,国外公司可以利用基因测序设备方面的先发优势,抢先申请基因专利,从而垄断未来全球的基因产业。

  据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研究员介绍,相比第二代产品1个月以上的测试周期,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几十分钟即可完成一个人的完整基因测序。同时,测试成本也将下降到5000元左右,仅为当前的1%。

  显然,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在成本、速度等方面将取得革命性进展。然而,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的研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IT、半导体、光学等诸多领域的共同推进。对此,科技部高新司杨咸武副司长说:“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基因科学的结合,已成为我国下一步能否在基因科学领域继续取得更好成果,我们基因科学研究能不能持续快速发展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徐茂波认为,不同学科、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互联互通,不仅将为生命科学等前沿应用的发展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化推动,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途径,最大化发挥成果的应用价值具有开创作用。

  装备制造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认为,第三代基因测序仪不仅仅是一项科研重大装备,也代表着国产IT厂商难得的“做大做强”的机遇。

  据IDC报告,截止到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已经连续第五个季度收入下滑,今年服务器市场收入下滑的态势已成必然。

  借金融危机,国际厂商展开了新一轮的全球布局,并购风潮的不断上演使得跨国公司借机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线,强化了一体化方案提供能力。同时,国际厂商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使其进一步增强了对产业技术的控制力度。以IBM为例,其每年向研发投入资金已超过 60亿美元资金,其中超过50%投入到与 “智慧地球”相关的研发中,2008年全年,IBM在美国共注册4186项专利,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在单一年度专利注册数量超过4000项的公司。

  缺乏资本后盾的国产厂商无法单凭收购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快速扩张。因此,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以便在服务器产业复苏的浪潮之中不被国际厂商远远抛在后头,已经成为每个国内厂商必须要审慎思考的课题。

  对此,王恩东表示,国家重大装备的国产化与数字化趋势,为国产服务器厂商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在装备上我国每年有数百亿美元的逆差。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重大装备制造的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了九大高技术产业专项工程,除去IT产业领域内的工程,其他如生物医药、民用飞机、卫星、新材料等专项工程,越来越依赖于如高端计算、海量存储、高速互联等信息技术的突破。信息技术已经超出了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常见的形式,正在更加深入的融入到各种产业装备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IT厂商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除了传统的产品之外,对其他产业领域的技术输出或者技术合作,将成为国产服务器厂商未来新的竞争焦点。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子妍)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