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应该如何应对低碳经济?
2009-12-22 来源:天天化工网
关键词:哥本哈根 京都议定书 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协议
2009年12月7日注定是一个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的12天时间里,最多将有近200个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共同商讨和制定一份"后京都协议书",即《京都议定书》2012年第一减排承诺期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协议。专家指出,与以往的气候变化大会不同,此次大会格外受到世人瞩目。因为,气候问题已成为全球所有国家都必须应对的挑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哥本哈根会议有望成为世界全面向低碳时代转型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政府上月底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绿色经济、低碳发展已成全球趋势,新的产业群会因此出现。比如低碳产业,像节能、环保;又或者是绿色产业,比如那些可以尽量少用或不用煤和油的产业,抑或新能源。加大减排对于节能型的产业显然是有利的,有可能会带来太阳能、风能等实质性的利好。而对于石化行业来说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又有着新的机遇。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我国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石化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
其实,在低碳经济方面,石化行业大有可为。首先,石油化工行业本身是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户,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急需尽快调整结构和产业布局,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节能降耗与碳减排的潜力很大。其次,石油化工企业近年来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余热余压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干熄焦、电石干法制乙炔再生产聚氯乙烯等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这些都使该行业的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再次,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产品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或升级,不仅可以带动行业本身能耗水平的下降和碳排放量的减少,还会带动并促进相关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排的进程。
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碳捕集、分离与净化技术,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领域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这些都为我国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规模化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石化行业的低碳减排固然可以通过结合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技术,改进石化装置来实现,但无论是哪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低碳经济并不仅仅涉及石化这一方面,各行各业,包括日常生活,从政策规划到项目实施,再到生产与消费环节,从理念到行为,都存在大量的减排问题。再加上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加上人口众多和各地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现行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与石油为主,高碳排放问题在短时间内将难以得到解决,减排的压力将是巨大的。因此,石化行业在"低碳"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