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先,张文娟,介素云,张树,王科峰,王文清,孙文华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0
摘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现了二亚胺镍、钯配合物能催化乙烯聚合制得高分子量聚乙烯,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重要性和工业前景才真正为人们所接受,被认为是后过渡金属催化烯烃聚合研究的“复活”。1998年报道了吡啶二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通过对配体上骨架的修饰以及反应条件的改变可以调节催化活性,并影响聚烯烃产物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子量的分布。我们课题组积极参与了不同催化剂模型的设计和催化剂合成研究工作,对不同金属配合物的烯烃齐聚和聚合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大量的条件实验,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本报告将涉及三类后过渡金属配合物烯烃聚合的催化剂模型,重点阐述配体的立体和电子效应对催化活性和催化效果的影响,对我们阶段性研究进行必要的总结。
论文来源:2005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