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通识教育如何走出尴尬境地
2012-04-25  来源:中国科学报
关键词:通识教育
 
“自助餐”与“固定菜单”
 
“国内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大体上先分为几类,每类下面有多门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好比在吃‘自助餐’;清华经管学院作为清华的改革试点,为了保证课堂质量,采用了‘固定菜单’。”钱颖一作了一个风趣的比喻。
 
据介绍,清华经管学院重点打造8门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采用大课讲授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模式,作为全院学生必修课。既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又鼓励学生争论。
 
建立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国际化本科教育体系是该院的整体思路。学院针对大三学生,选拔一批人开展3个方向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因材施教的方法主要是创造环境,因为学术、创业、领导力的培养各不相同。”钱颖一举例,领导力培养的学生必须在“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上做小班的代课老师,这样既解决了小班教学的教师来源,又培养了他们引导其他人发言的能力。
 
与清华的“固定菜单”不同,复旦的通识教育采用了“自助餐”式。
 
“晶体是六边形,最完美的也是六面体。”据高效江介绍,早在2006年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根据完整人格,设计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6大模块,希望以此让学生打上复旦大学的烙印。目前该院主导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有170多门,所有教师均来自各大院系。
 
“课程体系中建立公平原则,不是针对某一个学堂,不是针对某一个拔尖培养人才,而是面向复旦每一名本科生。这是复旦的特色。”高效江说,我们认为每一个本科生都是优秀的,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通识课≠《百家讲坛》
 
一些大学生喜欢花哨的课堂,而一些学生则抱怨有些通识课“很水”。那么,真正意义上的通识课应该怎样推进?
 
“通识教育也好,本科教育也罢,我们不能以学生开心为标准,否则就相当于放弃了教师的学术标准。”甘阳说,“推广通识教育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课堂质量。”
 
甘阳解释,许多学生都有避难就轻倾向,虽说课程是越生动越好,但“最重要的是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能不能作出区别。”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哲学系8门公共选修课都属导论性质,学生上完8门课后,很难促成学生一本正经地学习经典原文。
 
“通识教育一定要有难度要求,最根本的要求是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保障,通识教育会流于形式,流于概论、导论。”甘阳说。
 
他表示,美国通识教育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对课程难度的要求。中国学生要真正了解中外的文明,并不是那么容易介入的,如果教师只是像《百家讲坛》那样讲课,学生会因缺乏挑战,丧失学习热情。
 
对于课堂质量的思索,也是高效江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据他介绍,真正意义上的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在某些模块上甚至只有一门课,针对这门课开设一系列的培训班;复旦更多地是从模块的价值取向进行选择,而课程本身并非核心的,每个模块有二三十门课,很多课程供学生选修。“我们希望不只是模块,在课程方面也能打造出一些核心课程。”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