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论文买卖:挑战道德底线的“合法交易”
2011-06-0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论文 买卖 网络
 
“委托代发”的杂志不回应
 
在“无忧论文网”上,记者看到了“百分百发表,知名杂志社委托”的广告。于是记者再次佯装要代发论文。客服回复,买方在对自己的文章没有很大信心又急于发表的情况下,他们可以直接代写代发表。“一站式服务,十分方便。”
 
与之前一样,记者在客服的指导下下了订单。一篇标价1500元、5000字的国家级医学论文,代发表价格是1400元,但不包含版面费。记者询问代发表费用主要包括什么时,客服答道:“这是确保能发表的价格,是杂志社的审稿等相关费用。”记者再次询问其具体意思时,客服解释:“就是打点杂志社的钱,这个价格是编辑提供的。”客服承诺:“国家级刊物2个月左右就能发,核心期刊10个月能发。”
 
按照客服提供和从代写网站下载的“委托关系”杂志社名单,记者一一进行了电话采访。《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社接电话的女士听说记者要询问关于论文代发表事宜时,立即变得一问三不知,最后说自己是新来的,杂志社也不接受采访,随后匆匆挂断了电话。《硅谷》杂志社编辑部的刁女士也一再说自己只负责采编稿件,什么都不知道,最后以事务繁忙为由匆匆挂断了电话。
 
只有《山东医药》杂志正面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肖编辑说他们杂志社没有和任何网站有所谓的“委托关系”,杂志社方面也不清楚有人借他们的名号代发表。他们所发稿件一般都是作者自己投稿,也只会收取千字500元的版面费。稿件会经过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审核,如果质量过关,可能会经过6到8个月才会发表。像代写网站所说的2个月即可发表是不可能的。
 
“诚信的买卖”破坏了社会诚信
 
对于论文代写到发表的“产业化”现象,清华大学李楯教授说:“你看别的国家有没有这种现象?这是我们国家在转型大背景下学术界出现的必然问题,重量不重质,什么东西都走形式。”他认为,论文本是知识创造和研究成果的表达,但大学给本科生、研究生论文定指标、定数量,把它形成生产流水线,这不是胡来么?大学教育注重考核的应该是知识本身,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考核评比数量等形式化的东西。
 
记者了解到,在国内大学,本科生保研和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已成为学界的“明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也表示,大学晋升、职称晋级要求论文等是论文代写“产业化”的根本动因。他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学术腐败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市场”,由于大学对于学生的论文在篇幅和质量上不切实际的要求甚多,很多学生才找到这条“捷径”。
 
张鸣教授表示,应该从“源头”加以管理,“必须改变以指标为主的评价方式,不能‘逼’着学生写论文,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对于交易过程看似颇有商业诚信的论文买卖,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恒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毛铮铮认为:“论文买卖最大的问题恰是破坏了社会诚信。从学生来说,检验学习成果的依据都假造了,这学生将来的发展将会怎样?”
 
论文交易竟是一桩合法生意
 
论文买卖借助网络已发展成了一个“不道德”的产业,可这“勾当”到底归谁管却成了一个难题。
 
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市某区工商局开始询问,得到的答复皆是“不甚了解”,最后记者联系到了国家工商总局市场司。市场司接电话的人员表示:“代写本来是自古存在并且合理的,例如代写书信。但是代写和买卖的商品变成了论文,这就主要是一个道德和学术问题,你还是得先咨询一下教育部。”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论文买卖这件事本身是一个商业行为。教育部门对学术腐败的检查只能从结果上,即论文本身的真假与否去判定,而对于论文获得的过程不在教育部门的管理范围中。
 
多方询问无果之后,记者拨通了公安部网络违法举报电话,反映“无忧论文网”的论文交易行为,却得到了一个另人意外的答复:论文买卖本身没有违背法律。他说:“我们曾接到的这种举报都是网站方面收了钱却没有给买方提供论文,这是一个欺诈行为,我们会直接移交公安部门处理。但是如果买卖完成,他确实没有违法,现在也没有法律明确禁止论文代写买卖。”
 
得到这样出乎意料的答案之后,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版)》第二章第二节第十七条: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论文代写属于委托著作的行为,买方是委托人,卖方是受托人,中介网站为双方架构了交易的桥梁。
 
如此,冲击着人们道德底线的交易,在法律面前却变成了一桩自然而然的合法买卖。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