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五届民盟高教论坛探讨大学创新
2010-12-28  来源:科学时报
 
原始创新渴望制度改革
 
有学者提出,中国大学的原创性还比较薄弱,创新既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同时也成为一个弱点。科学理论、技术、思想或社会学理论,很少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人发明、建立和提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从中国大学学术环境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析。他表示,自己写作时很希望引证中国人自己作出的成果,但实在没法引证,因为很多都是重复前人的工作或价值极小的改进性工作,垃圾论文著作非常之多。“如果你周围全是这样的东西,自己的感觉、评价标准都会发生变化。”
 
在韩水法看来,优秀人才对学术环境的公正性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对年轻人才来说情况尤其是这样。如果他们认识到学术环境是不公正的,就会选择离开,或者根本就不进入存在巨大不公正的风险的学术机构。
 
那么,具有创造力的、对学术有质疑的和公正感相当高的学者,进入中国大学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有些人进入这样的机构,因为公正感和学术要求相冲突,经过各种选择,一部分可能被逆向淘汰掉了,一部分只好选择离开,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人留下来了,但学术活动已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一个手段。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也曾提到,近年来,我国重点大学每年都从海外引进一些教授或副教授,现在教师队伍已经焕然一新,然而教改却仍无明显进展。朱清时发现,引进的人才回国后,思想和行为方式就渐渐发生变化,这些海外人才要进入国内的评价体系,要不断地申请经费,有经费才能招学生,再好的教授回到这个环境,也很快就被这种利益机制所驱动。大家已不在意交流新思想,而是崇拜权力和地位,这样一来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退步。朱清时认为,这说明教育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土壤”,即管理体制之中。
 
韩水法也说,大学的等级制,对大学、对每个学术研究者有非常大的影响。他曾作为评委参加过中部地区某大学副校长的选聘工作,看到学术前景非常好的学者也来申请。他指出,现在很多教授纷纷竞聘大学的科研处长甚至后勤处长,因为级别带来的资源和好处实在太多。
 
目前,大学中的一些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见诸报端,尽管科技部、教育部有关领导已多次提到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要实行“零容忍”, 在学术腐败问题上决不让步,但学术不端行为有增无减,甚至是愈演愈烈。
 
对此,韩水法认为,目前大学里对学术是什么还缺乏共识和基本的规则,既然对剽窃的基本规则没法定义,也就没法处理了。没有标准就谈不上不容忍。“一个理想公正的学术环境,应能满足原创性人才的公正感。”
 
鲁安怀则提出,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他认为,博士生的培养制度制约了大学的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
 
在鲁安怀看来,博士生培养目前存在规模问题、生源问题、生活待遇问题、研究条件问题、成果评价问题与学术氛围问题等等。他建议在北大、清华等全国一流高校,改变单独招博士生的思路,把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统一起来,合并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方案。硕士生在经过两三年培养以后,直接从中选拔博士生。没有选上的按硕士毕业,发给硕士文凭。
 
“只有真正把具有科学热情、愿意终生从事科学研究、具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选拔到博士生队伍中来,未来创新能力的提升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鲁安怀说。
[上一页]  [1]  [2]  [3]  [4]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