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五届民盟高教论坛探讨大学创新
2010-12-28  来源:科学时报
 
教育创新,理念先行
 
叶富贵将大学的教育创新分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教学创新。认为大学的理念更新是很难很慢的,大多数理念都是在大学办出成绩后才总结出来的。而制度创新确实需要,不过大学制度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引进、学习西方已有做法,进行制度建设。教学创新,包括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应该不断更新,但大多数内容还是以前积累下来的;教学方法创新,可将新的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
 
“大学的理念、教学没多少可创新的,主要是制度创新。中国大学制度创新,即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叶富贵指出,大学本来是西方制度,而且运行得不错,中国的大学制度建设主要是把西方制度引进来。可以创新的地方,就在于根据国家需要,把中国传统教育成功的要素纳入进来,使世界通例制度在中国运行得很好。
 
叶富贵认为,大学制度框架要设计后,再改革推行。不能先设计一个,再随时改,那样会使大学无法安安静静办学。在改革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全面地探讨。
 
在杨晓达看来,大学的创新包括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功夫”。“快餐”教育造就的只能是不健康的“身体”。学术创新的本质是“随机”的“灵感”,而不是“因果”的“逻辑”;因此,学术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基础,营造学术自由的环境才是激励学术创新的不二法门。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简单而根本的方法,是建设一个学术自由环境,包括选题的自由、发表的自由、不虞匮乏之自由、反对权威的自由以及失败的自由。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当今国内大学努力的目标。杨晓达提到,一个国家大学的水平总是与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形象、国民教育和文化价值息息相关。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途径,是要先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要让大学堕落成为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其实大学对社会最主要的贡献一是提供能够指导大众生活方式的文化,二是培养‘因真理、以服务’社会的人才。”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指出,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重要任务,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可或缺。成功的创新改革和创新教育,应能实现如下三个目标。
 
首先,要使教师和学生努力培养科学兴趣,特别是对未知世界,对科学技术问题的浓厚兴趣,愿意去钻研、学习、讨论和探讨。浓厚、强烈的科学研究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创新的一种动力。
 
其次,要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批判型思维方式。“不能因循守旧,也不一定沿着别人的思路和想法往前走。可以进行逆向思维,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考虑问题,也可以别出心裁探讨新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和工具。”
 
最后,要使教师和学生建立挑战权威的勇气。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都是在对原有理论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在学生的培养中,也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鼓励学生超越前人,包括超越学校的老师以及我们自己。当然在创新中首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科学地探讨和创新。”
 
民盟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委、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鲁安怀则提出,如果站在大学发展的功能上来看,中国的确在未来面临着一次国际大学改革、创新、发展的绝好机会。大学未来要做的事情是引领社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