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磁共振成像对于肿瘤监测、疗效评估、手术导航有重大意义,利用造影剂提升肿瘤成像对比度是临床常用策略,但现有造影剂存在着肿瘤选择性差、成像对比度低等缺陷。近年来,利用肿瘤部位特殊微环境特征(如微酸性、胞内高浓度谷胱甘肽GSH、过表达酶或蛋白等)设计的智能响应性造影剂能有效提升肿瘤成像对比度,但响应性造影剂的激活通常仅发生于肿瘤细胞内局部位置(如富集GSH的胞浆或溶酶体、酸性溶酶体),而肿瘤基质中则缺乏相关的刺激信号,反之亦然。同时,正常组织中造影剂引起的背景噪音,也严重限制了肿瘤成像的对比度。因此,发展具有高对比度肿瘤成像功能的新型磁共振探针是当前肿瘤成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图1:智能响应性磁共振纳米探针的肿瘤全息成像机制示意图
1.靶向性智能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响应行为的精准测定
2.靶向性智能纳米探针通过胞内响应成像特性显著提升造影对比度
3.外源性GSH注射介导胞外信号激活和非靶探针快速清除实现超高对比度的全息成像效应
论文信息: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209603
T. Li, X. Tan, X. Liu, M. Li, J. Luo, Y. Zhang, Z. Jiang*, Y. Deng, L. Han, H. Ke, J. Shen, Y. Tang, F. Liu, H. Chen*, T. Yang*, Adv Mater, 2022, doi: 10.1002/adma.202209603
通讯作者信息:

杨涛,苏州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2018年于苏州大学获得药剂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Innovation center of nanomedicine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东京大学Kataoka教授)。杨涛博士于2021年加入苏州大学药学院,主要从事智能药物递送及免疫创新制剂的研究,作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在领域内高水平期刊Nat Biomed Eng、Adv Mater、ACS Nano、Biomaterials、J Controlled Release、Theranostics等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获已授权国际/国内专利5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日本学术振兴会、江苏省双创计划、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科研及人才项目。

陈华兵,苏州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副院长,2012年回国后,建立了“纳米药物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及研究生20余人。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江苏省“双创计划(2014年)、姑苏创新创业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及省市项目。迄今为止,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在Adv Mater, ACS Nano, Biomaterials, J. Control. Release等IF>10的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0余篇。被选为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 大连化物所卿光焱团队《ACS Nano》:突破性“限域自组装”技术打造智能响应纤维素光子细丝 2025-02-14
- 陕科大王学川、刘新华等 AHM:可局部注射、多重智能响应的多功能水凝胶缓释体系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2024-12-07
- 陕科大刘新华/姜慧娥/莫海珍等 Nano Today:天鹅羽毛启发的智能响应型可持续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基食品包装薄膜 2024-04-18
- 中山大学吴丁财/黄榕康/郑冰娜/王辉团队 Adv. Mater.:具有长驻留性的可注射多孔炭纳米酶水凝胶实现肿瘤的协同治疗 2025-07-04
- 港中大(深圳)赵征 / 唐本忠团队 ACS Nano :多功能AIE纳米马达突破肿瘤屏障 - 实现精准光诊疗 2025-05-29
- 山东大学栾玉霞教授团队 Nat. Nanotech.:发现解决CAR-T细胞疗法实体瘤疗效受限的有效方法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