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杨玉良教授:科学家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2006-09-21  来源:光明日报
关键词:杨玉良 创新意识

    着眼未来,造就融会贯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队伍
    一段时间来,国学开始受到重视,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让杨院士费解的是,人文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却各执一端,争论不休,甚至片面夸大和强调各自的重要性。
    这在国外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可是,由于教育过于专业化和功利化,在我国,搞自然科学的不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搞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懂自然科学的比比皆是,甚至经常会发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为此,杨院士特别提到1989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哈罗德•瓦穆斯(HaroldVarmus)教授。他是世界公认的反录病毒和癌基因方面的权威,可是,他的简历却耐人寻味:1955年进入阿默斯特学院,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并被授予文科硕士。196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加里福尼亚大学以及美国癌症学会等做研究工作……
    在一些科学发达的西方国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据杨院士介绍,最近有人对近5五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科背景所作的统计发现:物理学奖中出自于非物理学科科班的获奖人占20%;化学奖中占57.1%;而在医学(生理学)奖中则高达84.6%。由此可见,对于复杂性程度越高的学科,获奖人的学科(或跨学科)背景尤为突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当代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趋于复杂和综合,许多重大科学成就都来自于交叉和边缘学科,科学和技术的互动、渗透等等,构成了当今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所有这些,必然对我国的自主创新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例子,杨院士强调,科学家需要更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而人文、社会学家也需要增加自然科学的素养。他要我们注意美国的“宽口径”广博教育。如哈佛大学早就规定,大学生入学后都要学习“七艺”,即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语文、人文、社会和自然。这样,通过“广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的思考能力,能够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框架中来认识某一门类的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可以在没有太多知识障碍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所热爱的专业领域。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对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杨院士有自己的看法:高中生考入大学后,立即被分入几十个专业面十分狭窄的院和系,就如同被领进了一条条相互分割的胡同。更有甚者,有的在中学就划分理科班、文科班。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充其量只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缺乏明显的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对我国科技创新培养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此,杨院士呼吁,培养杰出科学家和青年科学技术群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在大学阶段打好基础,实施“广博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创新意识和理性精神的青年科学家,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杨玉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