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研成果转化一大难题终被解决:转让定价不再要求资产评估
2019-04-09  来源:第一财经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下称《转化法》)推出已有多年,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却一直未能很好地实现,国有资产评估是其中最大的问题。

  日前,财政部发布修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规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让定价不再要求资产评估。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廖侃对记者表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一旦前面的国有资产不评估了,像给科研人员松绑和赋予更多知识技术入股的权利等后面的操作实际上就很容易了。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的关键是这个股份的合法化,现在不评估了真正实现了这一点。

  该项政策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表示,政策激励人心,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最大问题解决了。而且以前有点为了评估而评估,为了审批而审批,报备程序很长,这次放权大大节约了时间。

政策保底

  《暂行办法》本次修改的核心内容是增加了第五十六条,“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不需报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或者备案,并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

  廖侃告诉记者,实际上目前社会上评估机构对科研成果的评估本身也是不专业、不客观的,不像企业的资产评估有财务报表、相同类型上市公司等参照系统,评估机构没有办法知道科研成果的潜在价值有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评估机构的加入更多是一个责任分摊机制。

  “以前评估都是要有了下家以后我们才会去评估,因为做评估需要付钱给评估公司。如果没有人感兴趣,我们不会去评估这个东西。按照《暂行办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提供的价格直接把技术成功面向市场和有需求的公司。实际上这更加有利于在市场中把科研成果作为一个产品来进行交易,流程也更快。”廖侃对记者谈道。

  “以前许可是不用评估的,转让是要评估的,所以以前我们基本是做许可的,但许可有一个问题,因为专利还是我们的,对方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很多要求。现在是多了转让这条路,而且这条路更加方便,企业也更愿意选择这条路。”廖侃说。

  “以前大家可能会因为担心万一到最后算账,或者因为觉得管得太紧,于是就干脆不弄。现在有这个政策来保底,大家可以放手去做。”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下称“光机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对于此次政策,光机所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这次文件没有涉及到无形资产评估折旧的问题。“比如某项技术进行转移转化评估价值为1000万,以前这1000万都算是科研单位的固定国有资产,但作为固定国有资产每年会有折旧,特别是科创企业前几年的利润都不高,一折旧,账面就特别不好看,科研单位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因而,有些领导会觉得账面不好看就不去做成果转化了。”

  “专利转移转让给企业以后,如果企业再发生股权变化,是否需要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再做二次审批,还是只需要我们科研单位同意就行了,关于这一点此次文件也没有提到。”光机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专利转移转让给企业以后,这部分评估的无形资产占了人家企业一定的股份。转移转让的时候有备案、审查,股改的时候因为牵涉到国有资产,一定要我们上级部门批,这个周期又要半年,这是之前很多企业有点抱怨的地方。”光机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补充道。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市场对于科技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度正在不断增加,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被正式提上日程。

  继2015年《转化法》推出后,各地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规和条例。

  今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要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机制,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

  此次《暂行办法》修改的主要目的是松绑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转换,通过研究成果的市场化定价转让、出资,为科研院所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条件。

  “现在我们国家提出,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前几年我们提企业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但是整体上我们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现在要鼓励科研人员为创新主体做贡献。”光机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以前我们的科研人员因为做应用技术转移转化很难,也得不到回报,就转而去做论文。此次的政策关键之处在于它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行为是一个政策导向,现在市场能有很好的经济回报的话,科研人员就会倾向于去做应用技术。”廖侃对记者说,当这个导向产生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技术研究的话,新技术产生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廖侃对记者表示,做科研的人很难把发现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直接变成应用和产品,中间一定是要有企业来参与做这个事情的,而企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是一定要获得经济回报的。以前这方面管得比较死,这中间的架通很难。这几年,特别是本届政府开始,中间的架通桥梁正在不断加快建设。

  “我们的经济要进一步创新,就要促进有创新能力的人更多地去参与。现在我们国家的政策是一方面对科研机构不断松绑,把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更多地向市场应用方面导向,一方面对企业科研又加大支持力度,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自主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廖侃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最新动态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