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发展 >> 正文

我国腈纶行业现状与发展探讨

时间:2005-08-12
关键词:我国 腈纶 行业 现状 发展 探讨 来源:互联网
我国腈纶行业现状与发展探讨 唐 振 波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163714) 摘要:介绍了国内腈纶行业的现状,并对国内外腈纶行业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加入WTO以后,腈纶行业受到关税降低和引进外资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腈纶行业面对机遇和挑战的发展策略,进而改变我国腈纶产品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关键词:腈纶 现状 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国际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腈纶产业也直接经受着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优秀服务的竞争。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不仅关系到腈纶行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将关系到中国纺织行业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 2002年,中国腈纶的生产量约590 kt,比2001年增长了12.86%;进口腈纶量约420 kt,比2001年增长了14.74%;中国腈纶的表观需求量超过了1 000 kt,比2001年增长了13.03%,其中进口腈纶量达到了40%。腈纶产业面对新的挑战,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努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的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集团,勇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1 中国腈纶行业现状 世界腈纶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实现工业化,我国是1969年实现工业化生产。我国腈纶工业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1)工厂分散、品种单调;(2)工厂平均规模偏小,仅为45.9 kt/a,近80%的工厂达不到经济规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相差很大。如日本旭化成公司为60 kt/a,日本三菱人造纤维公司为130 kt/a;韩国泰光产业75 kt/a,中国台湾塑胶工业有限公司为100 kt/a;(3)技术、装备参差不齐;(4)管理水平低,使得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相比相差悬殊;(5)产品价格缺乏竞争优势。由于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货币贬值和经济的持续不振,使其腈纶产品的成本降低 ,导致我国腈纶及其制品的传统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表1列出了我国主要腈纶企业的生产能力。 表1 2002年国内主要腈纶企业生产能力 kt 腈纶企业生产能力最大生产量兰州化纤厂2020 上海石化公司腈纶事业部100110 上海金阳腈纶厂2830 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5558 抚顺石化公司腈纶厂4520 秦皇岛腈纶厂3540 齐鲁石化公司腈纶厂5460 山东雪银集团有限公司1012 茂名腈纶工业公司 3030 宁波金甬腈纶厂 5060 安庆石化公司腈纶厂 8080 吉林奇峰有限公司6070 大庆炼化公司腈纶厂3030 合计597650 1.1 国内腈纶的需求状况 世界腈纶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需求呈缓慢增长态势,人均消费量保持在0.45 kg左右,预测21世纪人均腈纶需求量仍将保持在这一水平。 近年来我国腈纶产量及进口情况见表2。表2 目前我国腈纶产量及进口情况 kt/a 年份进口量生产量 1997402331 1998384389 1999257.5405.9 2000353.1475 2001374.4519.2 2002年1-11月396.2539.8 1.2 国内腈纶产品质量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腈纶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品种和质量尽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我国腈纶产品的结构调整速度却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远远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同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很远。 我国腈纶技术开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率步履艰难,质量指标的稳定性、纤维的疵点、及产品包装等方面还不能与日本、韩国的厂家相比。 腈纶产品在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很大程度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失了市场,丢了效益。

1.3 国内腈纶的差别化情况 虽然我国腈纶行业发展迅速,但产品的差别化率低,腈纶产品结构亟待调整。我国腈纶市场上,常规品种严重饱和,而复合、超细旦、异型、抗菌等差别化和功能化品种却需大量进口。1996年我国对高缩、异型和阻燃等差别化腈纶需求约133 kt,80%需从国外进口。 我国腈纶行业的利润总额远远不及世界上一两家化纤大公司的利润总额,在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更是少得可怜,根本无法生产市场急需的特种纤维。据资料介绍,日本腈纶产量为418 kt,与中国石油、石化两大集团的产量相当,但内需较少,主要是面向中国市场,并依靠高新技术优势来提高纤维的附加效益。目前国内除了少数几家腈纶厂能生产少量差别化纤维外,大部分腈纶生产厂家品种单一,竞争力不强,无法应对国际化纤市场的挑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对策,将会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我国腈纶的差别化率仅为15%,与发达国家的40%相比相差很大。意大利的Eni-Monte Fibre公司的差别化率为39%;日本的Exlan公司的差别化率为35%,而钟渊化学公司完全生产改性腈纶,差别化率为100%;荷兰与英国的Acordis公司碳纤维占20%、有色腈纶占70%。在国内市场上,高收缩、高分子量、高染色和复合纤维基本已被用户接受,反映也比较好。但是大有光、抗菌、抗静电等品种的开发与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的向多功能、高仿真和高性能方面发展方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腈纶新产品品种少,差别化率低。 (2)纤维功能差,比较单一。 (3)高性能的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迟缓。 2 入世对我国腈纶行业的影响 2.1 非关税措施将逐步降低直至取消 加入WTO后,中国可以无条件地享受最惠国待遇和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那些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将取消,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环境会明显改善。 首先,进口许可证和配额的限制在5年内取消。同样,我们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的非配额限制也将逐步下降直至取消。这可能促进一般贸易进口量的增长,目前占进口总量的15%左右。但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环保标准等限制将会严重阻碍产品的出口,并将直接影响到腈纶及其制品的出口。 其次,外商投资建企业的条件放宽,这将促使外资更加迅速地进入到中国市场。外国公司在国内投资腈纶企业,在国内市场形成国外腈纶与国内纺织业同行的竞争形势。 另外,外国公司可以在中国直接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及经营批发零售网络,这可有助于我国企业直接进入国外的商业采购系统,扩大出口。但是,随着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将使我国对美国、欧洲传统市场的出口处于不利的地位。 2.2 关税将逐步降低 我国目前的平均优惠关税税率为14%,2005年将降到8%~10%。一方面,腈纶的主要原料丙烯腈(AN)现行优惠关税税率为6.5% ,再加上其他的环节税,最终税率为24.61% ,从而降低了腈纶生产企业的原料成本;另一方面,腈纶目前的关税为8.3% ,最终的环节税率为26.71%,有助于提高进口腈纶的竞争能力。 2.3 纺织业的发展将扩大腈纶的需求 中国纺织品服装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的出口拳头商品之一。加入WTO,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 首先,加入WTO,随着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逐渐增加,将刺激国内纺织业不断调整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世界纺织工业生产重心不断向亚洲推移,亚洲区域内生产能力的高速发展,大大超出了区域内外市场的吸纳速度,各国产业间在资源、成本、技术和外贸政策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在市场全球化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的纺织工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纺织工业改变了传统竞争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和市场网络主导着高附加值、高增加值领域的纺织工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大大拓展了纺织业的发展空间,使现代纺织业呈现?quot;基于纺织又超越纺织,基于消费又超越消费"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在纺织传统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纺织制造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信息技术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纺织业的发展已由向生产、技术、管理要效益的狭小范围,拓展到向时间、市场要效益的内涵更广阔更深远的空间。上述的变化也导致了世界纺织业的竞争由"价格和质量"的竞争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经济实力竞争方面转变。 近几年,政府为了帮助国有纺织企业脱困,尽最大努力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压锭给予财政补贴、核销呆坏帐向纺织行业倾斜、将部分纺织品出口配额直接分配给生产企业、土地置换费用用于安置职工、允许一部分纺织工人提前退休等等,这对纺织业的扭亏、解困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加入WTO将给我国纺织工业带来第二次的发展机遇。 加入WTO,投资领域逐步开放,外资进入的步伐加快,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与各国的技术经济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化纤等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印染后整理等见效快、国内技术落后的产业将是外资进入的重点,势必加快技术引进和设备改造,推动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外资的进入要比进口商品更具威胁性,将对缺乏规模经济、技术开发能力弱、债务负担重、用人多的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冲击是产业发展期必须经历?quot;阵痛"。所以,加入WTO将推动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并提升腈纶产品的需求档次。
3 发展建议 随着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结构性调整已成为世界性趋势。这将加快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腈纶业正处于这个历史性的阶段,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3.1 保证产品质量,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21世纪各国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将促使发展中国家腈纶业的快速发展,腈纶技术向短程、连续、高速、大容量、自动化的趋势迈进。由于科研成果-技术开发-商业化的周期不断缩短,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对腈纶技术的推动作用将更为直接和迅速。 而目前世界腈纶业的格局是:发达国家产品侧重于个性化、流行化、环保化和高档化;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中低档产品。 我国腈纶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及配套产业不发达,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导致腈纶产品档次上不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就要突破科技创新的贫乏区,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研制开发高性能的腈纶,进一步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档次,保证产品质量,努力开发全球知名品牌,逐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才是我们的根本出路。 同时,也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开发高科技含量和高性能产品,才能够满足国内纺织市场需求。如日本三菱人造纤维公司,下设6个分厂和4个研究机构,拥有1 500名员工,其中研究人员约300人(占20%),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约280人(占18.7%)。而国内腈纶生产企业具有专门科研开发机构的廖廖无几,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也仅为14%左右,更缺少腈纶技术方面的专家,我们与国外公司有一定的差距。 3.2 实施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 我国大中型腈纶装置总投资135亿元,涉及职工2.5万人,腈纶价格自1996年逐步与国际接轨。进口腈纶价格从1996年的1 700~1 850美元/t下降至今的1 320美元/t左右,含税价格约为13 700元/t。迫使国产腈纶售价从1996年的19 000元/t下降到至今的13 200元/t左右。 目前,国产腈纶每吨成本在12 800~14 000元。有鉴于此,中国腈纶企业必须实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促进管理质的飞跃,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突破低水平扩张的策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避免低层次的过度竞争,加强行业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同国外腈纶企业的竞争。 当然,目前成本下降空间也非常有限,虽然靠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降低成本,但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效益,而创新却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管理创新体现在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借鉴和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和需求的计算机控制,达到信息共享,减少生产环节;管理创新还体现在对传统管理体系的扬弃,发扬传统管理体系中的精华,丢弃传统管理体系中的糟粕,逐步建立现代管理体系,减少工作中间环节,发挥员工的团队精神,让员工承担更大的责任,开发员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3.3 提高营销和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1)加强与上下游的合作,快速满足市场的需求。 世界腈纶的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生产能力集中的模式,比如意大利Einchem公司与Snia、Monte fibre公司重组,组成生产能力达250 kt/a的世界最大腈纶集团;第二种是与纺织后加工紧密结合的模式,如日本7家腈纶生产厂把腈纶产品与最终用途相结合,使高附加值的产品快速走向市场;第三种是向丙烯腈靠拢的模式,像1958年建厂的ACC公司,在1994年将腈纶工厂卖给Cytec公司,1996年11月转归北美洲第二大丙烯腈生产公司Sterling Chemical。 我国腈纶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采用向丙烯腈靠拢的方式,最近几年出现了生产能力集中,但最缺乏的就是与纺织后加工紧密配合。腈纶企业与纺织企业联手,对于技术开发和产品销售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腈纶行业与国外相比,不但产品的质量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科研、生产、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在上下游联手开发新产品方面,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纤维界、纺织界、服装界在创造市场、引导消费过程中,已经开始共同向世界推出新品。 我国腈纶企业也可借鉴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行垂直整合,形成科研院所、腈纶生产到纺织后加工的一条龙经营模式,充分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2)建立高效的市场营销网络。 我们要加速建立合适的市场营销网络,加强市场信息化工作,努力降低销售成本。我国的腈纶业还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市场营销网络,这也是导致我国腈纶产品与下游很难结合的一个致命弱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化纤贸易的中枢领域;控制着化纤及纺织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 国外的腈纶产品进来了,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这些方面的差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营销,像日本的销售模式,每个社区都设有营销机构。所以外国企业最先进来的并不是生产制造,而是营销,目前日本腈纶企业已在国内设有营销办事处。他的产品能满足你的愿望,他的服务几乎无所不至,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这除了销售理念、销售技巧外,最主要的是用大量的投入建立了高效的营销网络。一旦销售网络被人占领了,那发展就无从谈起了。 (3)开拓国内市场刻不容缓。 我们要大力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很大,不少跨国公司落户中国也正是看好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首先要解决的是部分腈纶进口的替代问题,可通过加快技术进步和引进技术来实现替代;其次,我国的衣着用、产业用、装饰用的比例还不合理,后两项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市场潜力巨大。表3列出了国内外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的占有比例。表3 国内外纺织品的结构比例对比 %国家与地区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美国413722 西欧463519 日本392942 中国672013 要利用好我国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开拓纺织品市场的新天地。 (4)加强和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不仅要坚持自己创新,还要积极与国际上的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方面进行合作开发,提高我们的开发起点。根据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包装,严格履行合同条约,维护良好的产品信誉。创造名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扩大腈纶产品、技术和资本的出口,不断提高国际营销水平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
3.4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电子商务,建立快速反应的市场机制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零售、服装、纺织工厂之间普遍建立快速反应体系,12 h就能提供市场和客户所需要的面料,而我国的一般企业需要12天左右。其原因除了有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生产系统外,还因为具有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
    现在,我国的腈纶行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还不完善,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导致化纤、纺织、服装的品种和发展速度跟不上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的电子信息系统,缩短同国内外市场的时空距
离,及时跟踪国际市场动态和研究腈纶的流行发展趋势,适时开发、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

3.5 建立核心优势,创造中国名牌

    我国的腈纶业尚未建立核心优势,如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有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基础。即使包括国内的几个优势企业,一般仅有一些短期优势,而且部分优势来自于政府的政策,自身没有积累出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如果优势尚发挥不足,那么企业何以创造中国甚至世界的名品名牌?
    企业只要有了核心竞争力,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我们应加快腈纶高新科技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力度,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成果,依靠市场信息系统的完善,培育、塑造我们自己的名牌,加快差别化纤维和高性能纤维走向世界的步伐。
    总之,我们已迈进了世贸组织的大门,我国腈纶行业面临着与世界各国腈纶业主短兵相接的局势。面对交织而来的种种有利和不利因素,我们应趋利除弊、创新发展。
---------------------------------------------------------------------------------------------

参考文献

1 胥和平.WTO与中国产业重组.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7

2 姚穆,周锦芳,黄淑珍等.纺织材料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7

3 任铃子.我国腈纶工业发展与对策.合成纤维工业,2000,(1):14~21

4 颜建军,胡泳.海尔中国造.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

5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信息中心.化纤纺织生产经营实用手册.1997.5

6 熊贤良.WTO与经济全球化浪潮.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resent Situation of Acrylic Fiber Industry and Probe into its Development

Tang Zhenbo

(PetroChina, Daqing Petrochemical Company, 163714)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crylic fiber industry is introduc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of acrylic fiber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 acrylic fiber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reduction of tariff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et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acrylic fiber industry facing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us to change the inferior position of domestic acrylic fiber products in market competitions.
    Keywords: acrylic fiber,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02-12-10。

作者简介:唐振波,男,助理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沈阳化工学院化工工艺专业,现从事市场服务及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