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发展 >> 正文

纤用聚酯工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预测

时间:2005-08-12
关键词:纤用 聚酯 工业 发展 趋势 需求 预测 来源:互联网
纤用聚酯工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预测
李洪影李国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300271)(南开大学,天津,300200)

    摘要:当今纤用聚酯工业的发展趋向规模化,亚洲在世界合成纤维生产能力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我国聚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进一步向东部集中,工艺技术和生产规模将有所提高,民营生产企业不断扩大自身实力和市场份额。预计至2005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耗量可达到7.4~8.0 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关键词:聚酯 聚酯纤维 规模 生产能力 发展
1 世界纤用聚酯工业的发展趋势

1.1 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世界聚酯及聚酯纤维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日益集中,规模越来越大,聚酯工业表现出向规模化发展的趋势。由于聚酯及聚酯纤维已是较为成熟的工业,生产技术比较稳定,市场更加成熟,产品的毛利越来越少,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竞争,必须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使生产装置达到经济规模。

1.2 亚洲生产能力越来越大

    从1980-2000年的20年发展过程中,世界聚酯及聚酯纤维生产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亚洲在世界合成纤维生产能力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亚洲是聚酯最大的生产地区,也是聚酯纤维最大的生产地区。其中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是近10年来聚酯及聚酯纤维发展非常快的重要地区,多年来这两个地区的聚酯纤维产品对我国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其供需情况对国际市场和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1.3 欧美聚酯企业退出聚酯纤维领域

    1980年以来,聚酯纤维的生产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1980-1995年,大多数欧美生产公司逐渐弱化合成纤维业,在1995-1999年,大多数厂家则选择了撤出纤维领域的道路。到1999年绝大多数公司都全部或部分地退出了聚酯纤维领域,但聚酯非纤维领域仍有一定的赢利空间,因此一些公司仍在聚酯包装开发方面保持较强的力量。

1.4 聚酯非纤比例上升

    1999年,在世界聚酯总生产能力中,非纤用的生产能力为11 317 kt/a,占聚酯总生产能力的35.8%。世界聚酯非纤生产能力在聚酯总生产能力所占比例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实际生产能力从1990年的3 230 kt/a上升到1999年的11 317 kt/a。非纤用聚酯的发展趋势是非纤用聚酯增速超过纤维用聚酯, 随着聚酯的非纤应用的发展,非纤用聚酯生产能力在世界聚酯总生产能力中所占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已成为世界聚酯工业发展的趋势。
    世界聚酯规模正在向经济规模方向发展。单系列生产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的100 t/d、 200 t/d提高到90年代的300 t/d、400 t/d、480 t/d、600 t/d。目前世界前30家聚酯生产厂家的平均生产能力达360 kt/a,规模最大的杜邦公司已达1 400 kt/a。世界前10位聚酯纤维生产厂家及其生产能力见表1。 
表1 世界前10位聚酯纤维生产厂家及其生产能力   kt/a


1980年1990年200年

公司生产能力公司生产能力公司生产能力

杜邦841赫斯特943南洋1 087
塞拉尼斯605杜邦759东帝士852
赫斯特395南洋398杜邦850
阿克苏316威乐曼391Kosa744
伊土曼302帝人370帝人740
罗纳普朗克248远东339远东693
帝人219东丽274华隆654
东丽172仪征化纤260信赖638
ICI
155罗纳普朗克251仪征化纤510
孟山都146Samyang232威乐曼496



2 中国纤用聚酯工业的发展趋势

2.1 聚酯工艺技术和生产规模将有所提高

    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聚酯生产效益显现,引发大量投资,短平快的小聚酯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大量投产。2000年,国内小聚酯生产能力为1 474.6 kt,到2002年6月底,小聚酯生产能力达到2 846 kt/a,增长了93%。截止2002年6月底,在建大聚酯占在建聚合能力的89.3%,拟建大聚酯占拟建聚合能力的96.8%,由此说明未来几年,新增的聚酯生产能力将以100 kt以上的大聚酯为主,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聚酯行业的整体规模。 
    随着大批量常规品种的直纺、高速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涤纶长丝装置的规模和直纺比例均有所提高,从而使装置生产能力从2001年的23.5 kt/a提高到2003年的33.8 kt/a,直纺比例也由2001年的20.55%提高到2003年的28.58%。在建及拟建的涤纶短纤装置均采用低成本的直纺工艺,从而使得直纺短纤比例由2001年底的60.8%,提高到2003年到74.3%(见表2~4)。
表2 聚酯生产能力及预测情况   kt/a

年份2000200120022003

大聚酯4 4635 7677 37311 162
小聚酯1 474.62 8463 149.63 219.6
大聚酯所占比例,%75.767.071.477.6


表3 涤纶长丝纺丝能力及预测情况   kt/a

年份2000200120022003

涤纶长丝纺丝能力4 5156 338.77 501.18 954.1
直纺长丝纺丝能力744.51 299.51 939.52 559.5
直纺比例,%16.4920.5525.8628.58


表4 涤纶短纤维生产能力及预测情况   kt/a

年份2000200120022003

涤纶短纤维生产能力1 757.22 185.92 450.43 260.4
直纺短纤维生产能力1 1271 3301 6132 423
直纺比例,%64.160.865.874.3


2.2 聚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进一步向东部集中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全国24家涤纶短纤生产企业和62家长丝生产企业2001年产品销售流向的统计分析,绝大部分国产涤纶都销往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结合海关统计的涤纶进口情况,东部地区涤纶产品的表观消费量占全国总量的84.4%,全国消费量排名前6位的地区全部在东部,详见表5。
表5 2001年全国各地区涤纶消费情况   kt/a

地区涤纶短纤维  涤纶长丝 表量观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例,%

国产量进口量国产量进口量

东部地区862.6487.61 643.9287.73 281.884.42
中部地区357.422.456.32.2438.311.28
西部地区132.114.220.50.3167.14.30

合计1 352.2524.21 720.7290.23 887.2100.00


    由于东部地区是涤纶消费的主要地区,所以我国聚酯生产能力的分布也集中在东部地区。2000-2003年预计新增的8 444 kt/a聚合能力中有64.2%来自于江浙,2000年江苏、浙江两省的聚合能力占全国的42.2%,到2002年6月已提高到48.39%,到2003年底,将达到55.1%,由此可见聚合生产规模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见表6。
表6 我国聚酯聚合能力分布及预测情况   kt/a

年份2000200120022003

浙江3879972 3173 777
江苏2 1173 2293 4554 145
上海604731731980
广东483787957957
山东248273623723
东三省一区594.6654.6654.6804.6
福建370485565895
京津冀晋
441.5511.5576.5636.5
其他
692.5943.51 143.51 463.5

全国合计5 937.68 611.611 022.614 381.6


    与此同时,2002年上半年,全国纺丝能力新增加410 kt,其中浙江增加了330 kt,广东和江苏各有30~40 kt/a生产能力的增加,而浙江生产能力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浙江赐富、超同、荣盛、桐昆等几家企业的扩容,从而使浙江的纺丝能力占全国总纺丝能力由2001年底的41%上升到43%。

2.3 外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后向垂直整合的趋势明显

    在中国聚酯纤维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直接在华建厂进入我国市场。自1995年中国台湾省东帝士来祖国大陆建厂后,到2001年底,先后有远东、高合、杜邦等公司投资建厂,并且所建工厂都选择在直接面向最终消费市场的江、沪、鲁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台资、外资聚酯企业平均聚合能力达到225 kt/a,涤纶短纤、涤纶长丝纺丝平均生产能力达到88 kt/a和60 kt/a,切片单个规模达到136.7 kt/a,明显高于我国平均水平。
    面对中国聚酯产品巨大的市场和中国国内聚酯企业纷纷扩充生产能力、提高规模和技术水平,外资、台资企业也积极应付,通过扩充生产能力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如厦门翔鹭将有900 kt/a的PTA装置投产;青岛高合计划至2004年将涤纶长丝纺丝能力由目前的30 kt/a提高到130 kt/a;上海远东在并购了苏州杜邦后,计划增加500 kt/a的PTA生产能力和60 kt/a的涤纶短纤生产能力(2002年已投产);Huvis计划在四川新建220 kt/a的涤纶短纤装置;南亚计划在昆山兴建350 kt/a聚酯项目。待这些扩产计划完成后,在华外资、台资企业的单个规模将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其聚酯企业在技术、管理、规模上继续保持优势。



2.4 民营企业通过自我配套,实现垂直整合,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自身优势

    近年来由于聚酯及其纤维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大,使得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原来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一举变成了供过于求且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许多厂家尤其是国营厂家面临着前所未有困难。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民营生产企业却在不断加强、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市场份额。以浙江为例,全省有聚酯及纤维企业共92家,其中私营或民营股份制企业比例高达71.4%,浙江聚酯工业已形成民营/私营企业一枝独秀的局面(见表7)。

表7 浙江聚酯及纤维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项目
企业数
三资
国有/集体
民营/私营
发营企业比例,%
聚酯
23
3
5
15
65.2
涤纶长丝
61
2
14
45
73.8
涤纶短纤
8
1
2
5
62.5
合计
92
6
21
65
70.6

    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民营涤纶企业纷纷通过自我配套聚酯项目实现垂直整合,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浙江为例,聚酯聚合能力由2000年的387 kt/a增长到2001年997 kt/a,同比增长了157.62%,聚酯与纤维配套率由2000年的19.7%增长到2001年的39.6%,预计到2003年将会达到84.5%,从而基本实现配套。
    由于近几年民营企业在项目投资上比较注重规模经济,使得民营聚酯企业的规模得以提升。以浙江为例,浙江省聚酯聚合及涤纶长丝平均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8)。

表8 浙江民营企业与全国平均规模比较   kt/a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预测)
聚酯规模
全国平均
63.8
72.8
86
110.7
浙江民营
64.5
80.5
139.2
187.5

涤纶长丝规模

全国平均
17.2
23.5
25.9
31.7
浙江民营
30.5
44
50.4
67.1

涤纶短纤规模

全国平均
27.4
29.6
32.6
46.1

浙江民营

10
10
10
30




3 未来几年的需求预测
3 未来几年的需求预测 根据国家统计分析,1999-2000年化纤产量见表9。 2001年化纤及聚酯纤维增加23.65%,并根据中国GDP增长,对人均纤维消费量增长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推算,预测出2002-2005年的化纤及聚酯纤维的发展见表10。 表9 中国化纤进口量及化纤表观消费量 kt/a 年份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库存量表观消费量 19953 202.31 351.072.91004 480.4 19963 758.11 603.564.02005 297.6 19974 609.01 803.4193.02006 219.3 19985 107.31 728.5147.01806 688.8 19995 968.91 421.288.31607 301.8 20006 941.61 652.499.94638 494.1 表10 “十五”期间中国化纤及聚酯纤维发展预测 kt/a 年份化纤总产量年增长率,%聚酯纤维产量年增长率,%聚酯短纤维产量聚酯长丝产量聚酯聚合体产量 19995 968.917.64 367.321.61 669.92 697.43 800 20006 941.616.35 101.816.31 949.43 152.45 420 20017 983.015.06 020.018.02 288.03 732.06 520 20029 060.712~157 073.615~182 618.04 456.07 713 200310 280.012~158 028.512~152 970.05 058.08 795 200411 410.010~128 911.610~123 208.05 704.09 796 200512 670.010~129 891.910~123 561.06 331.010 907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要求提高纤维消费水平。1995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耗量为5.08 kg/人,2000年约为6.6 kg/人。2005年有可能达到7.48.0 kg/人,接近那时世界平均水平。需在5年内多消耗纤维1 060~1 850 kt。 (2)人口自然增加。中国1995年人口为12.11亿,2000年为12.69亿,到2005年可能达到13.246亿。目前人口每年自然增长率为0.8%~0.9%,自2000年至2005年总共将增0.55~0.60亿人口,以人均纤维消费7.4~8.0 kg/人计,5年内需增加400~480 kt纤维。 (3)“十五”期间,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国内化纤产品品种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下降,必定会使大部分下游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化纤取代进口化纤,化纤进口量有可能从2000年的1 650 kt减少到2005年的600 kt。 (4)中国加入WTO后,化纤及聚酯纤维将会进一步对外开放,届时将有一批国外聚酯公司,为了充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占据中国市场,从所在国或地区把生产厂转移到中国,或新建生产能力,占领中国市场。尤其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会有相当大的生产能力进入中国,估计5年有可能有800~1 000 kt/a聚酯生产能力进入。   (5)随着外资、独资或合资聚酯企业进入中国,并继续维持原来下游客户需要,有望使中国化纤出口数量从目前每年少于100 kt增加到2005年的500 kt左右。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化纤的下游产品,聚酯纤维纯纺或混纺的面料及服装出口会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03-05-08。 作者简介:李洪影,男,1993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读。从事技术经济工作7年。目前在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从事项目开发与评审工作。发表论文5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velopment Trends and Demand Forecast of Fiber-forming Polyester Industry Li HongyingLi Guojin (SINOPEC Tianjin Company, 300271)(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fiber-forming polyester industry trends toward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Asia has been possessing more and more share in the world capacity of synthetic fiber.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olyester product in China are being further concentrated in country's eastern regions, and the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scale will be improved. Privately owned fiber enterprises are continually enlarging their self-strength and market share. It is forecasted that in 2005 the per capita fiber consumption of China will reach 7.4 to 8.0 kg a year and approach the world average level. Keywords: polyester, polyester fiber, scale, production capac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