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涂料产品进军世界名牌
时间:2005-07-02
2004年中国涂料的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涂料界已进入现代化。一个行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实力的总量体现,这种总量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或者可以用“系统工程”这个概念来说明,大体分为材料生产、产品生产、生产设备、检测/检测标准以及售后服务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现代化的标准和内容。在这个流程之外的有科研与之相匹配的系统,例如新材料的开发研制,新工艺、新配方、新设备的开发研制,标准的制定,全球服务的规范。而属于化工/精细化工行业的产品又要受到近代社会学、环境学、环保要求、能源危机、资源再生、循环再利用等诸多事项的约束和控制。从世界发展的宏观大气候,到各国各地每一个生产单位的微观小气候都是必须关注和不断改进的。
行业的现代化是产品进入世界名牌的催化剂和助产师。行业落后,想闯入世界名牌是艰难的,但是作为一个公司的某一个产品如果按上述的思维,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达到了现代化的程度,那么这个产品进入世界名牌还是有可能的。这种进入我们可以称之为“偶然性突破”,但必须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策划、设计,同时需要有踏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之奋斗;企业家/实业家要不惜成本,获取名牌,才能有机会享受到成功后的丰硕经济回报和名扬四海的精神慰籍。
在成功名牌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策略和手段,下面仅举几个实例作为参考。
曾宪梓先生的“金利来”领带,在1971年耗巨资3万元在香港无线电视特辑做广告,这在当时是一个出乎同行意外的大举措,结果在1971年到1973年的大股灾中,许多人倾家荡产,而“金利来”却销路反弹。
田家炳先生的“田氏塑胶厂”,靠“以客户为先和企业改革”,使多种化工塑料制品成为全东南亚的顶级产品。
胡文虎的“万金油”,是从旅游体验中萌生的一个生意灵感,他把医疗责任从医生身上转为“自我照顾”,用低价、方便打开销路,结果誉满全球。
黄祖耀的新加坡大华银行,1970年时只是一间不被外资看好的小银行:但靠策略管理中的“增长性策略”概念,以收购合并比自己实力较弱的企业为手段,将银行做大。
台湾台南县人吴百福,是即食面(日本日清食品出前一丁)的创建人,因在日本坐过牢,深深体会到吃面的重要,1955年到1958年历时3年的试验,制造出第一批即食面,他的成功在于专注一业集中发展的策略。
各种制胜方法无法一一列举,但是简单地总结一下,无非是靠技术,靠人才,靠谋略,靠市场对路,靠赢得客户的心灵。对一个企业家来讲要创名牌,首先要有必胜的信念和充满热情,要组织好自己的一个团队,不断开发适应潮流的独、新、奇产品,还要有在创建名牌路上不怕艰辛、顽强奋斗的精神。
再回头看看我国涂料界存在的防碍创名牌的四大致命弊病:
一是资本拥有者(或者是董事长/总经理)等急功好利之心远大于爱才惜人、重金养名之心。
二是投入市场营销的力度和思考远大于对自己产品质量、开发、改进和创新投入的力度和思考。
三是技术专家、工程师(不论在同一个单位或在不同单位)相互的防范、排斥、怀疑之心远大于共同探讨、交流、合作之心。
四是不正当及不正常竞争方法和手段远大于按法律法规进行的竞争方法和手段。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基础及化工基础很差,因此中国涂料进军世界名牌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也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从整体水平上讲是落后的,但是在某个公司或某个产品上讲进行突破是有可能的。这里主要集中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联合战略问题。目前国内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达到或接近100亿元的公司几乎没有,但是如果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型集团公司,把若干个10亿元公司在一个新的旗帜下进行操作,对外发布信息,同心协力,就极有可能给国际涂料界一个有力的震撼,继而把品牌打响,在国内形成垄断地位,在国际上利用那些不被注意的空隙之地,在一些小国家,一些相对较不发达的国家发起攻势,争取对他们现用的产品进行取而代之,再逐步扩大战略区域,从而走向世界。
今年元月9日,国内涂料业最大的企业并购在郑州完成。郑州双塔涂料以全额转让股份的形式加盟湘江涂料集团。此举能否拉开国内涂料业并购重组的大幕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去验证,但是,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举措,值得提倡和鼓励。作为1926年始建的郑州油漆厂是河南省最老的企业,有新鲜血液输入将使老厂焕发生机。而湘江集团投入近亿元资金收购和改造双塔的营销模式,又是国内名列前茅的汽车漆生产厂商,综合效益在全行业内排名第二,从而扩大了湘江集团的实力和在全国的布局,湘江集团保留了双塔的品牌,企业的500名职工又能获得妥善安置。这种举措充分说明这两家企业的掌门人心胸宽广,有远见,有魄力,用自己的谋略使双方获得拓展。由此而引发到全国,如果有更多、更强、更接近的企业进行重新组合,到一定程度后,中国涂料界的集中度就会急剧上升,综合实力将大大提高,为争创国际名牌迈出新的一步。建议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牵头,成立一个“联合协调委员会”,专门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以利加速各厂家之间的了解和合作,为逐步创建几个超百亿元涂料集团公司作前期准备。相信中国涂料界通过联合战略一定会取得惊人的效益。
细致战术问题。这里面有属于商业性的技巧,也有相当部分属于技术性的技巧。在商业性方面必然会考虑到包装、广告、销售手段和国外地方政府、相关行业巨头的关系等问题。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习惯性要求,这种“入乡随俗”的做法十分重要,例如在产品外观包装设计上,不同国别的不同民族,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有不同的喜爱,中国人不喜欢黑白,素色认为不吉利;有的国家不喜欢红色,认为是血液不人道;有的民族崇拜绿色,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的国家在公开场合不喜欢蓝色,认为蓝色隐含放荡之意。凡此种种,必须经过实地考察进行改变,不要认为我的“标志性”设计全球不能改变。
在宣传用语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必强求“全球统一”,同样一个意思翻译成不同文字语言时,也应选用当地百姓感觉最贴近、最亲切的一句话来宣传效果会更好。这里更要提醒一句,由于各国的宗教信仰不同,在选用的标记、广告、符号时也要加以留神。在销售手段方面,中国的涂料销售注重的是人际关系、熟人介绍、领导推荐、总包方指定等等。但在西方的相当部分国家不搞中国的这一套,而常常是以诚信为主,你的介绍材料上写的理化指标就是要负法律承诺的根据,一旦对方发现你的产品与使用说明和技术产品说明不符,就可以告你,而你一定败诉,这一点切切注意。例如在国内不少厂家写的”纳米涂料”、老化时间2000小时、使用寿命15年以上、存贮保质时间3年~5年等等,远超过实际真实可保证的数据。作为竞争手段,这一套在国外就行不通了。外国客户一般是相信你的宣传和文字材料的,如果他认为你的文字材料和价格比别人的好,他会考虑订货,但如果你的销售中有虚假成分就必败无疑,而且名誉扫地,经济损失惨重。
对于一些大型的客户或大型的工程项目,国外也讲究“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吃、喝、回扣上的关系,而是相互访问、实地考察、样品鉴定等方面,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你的产品打到国际市场是大有希望的。近几年来,国内的少数大涂料厂,也有不少对外的项目和工程正在进行,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
在技术性方面,作为公认的国际标准ISO、BSI、ASTM,都是全球认可的,(目前我国的国标GB仍缺乏全球的公认性),在某些指标上国外的要求比GB高,在个别指标上GB高于国外标准,这就要因地制宜了,不同的国家适用不同的标准,落实到具体国外某个产品(例如电视机外壳涂料、汽车底盘涂料、玩具涂料、家具涂料)又各有不同要求,这常常与该国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基础不同而不同,可以作适当的调整,不必为了表达自己产品过硬而超过对方的要求,造成自己成本的上升和制造上的困难。
三分涂料七分施工,国际上的涂料厂家都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从卖涂料转变成涂料服务,因此施工技术、施工设备及工程组织也要紧跟国际潮流。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国内厂家要在国际上争名牌,一定要注意产品的环保指标和性能,VOC、TDI等是基本的指标,如果你能在产品的环保性能上提升一步,就有占领国外市场的可能。开罐效果是国外客户对某一产品的第一个感观的评价,要注意气味这个因素,不少进口涂料在封罐前滴加几滴香料,而不同国别、不同民族对香味的喜好也有不同,应分别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配方。对于特种涂料,由于我国起步迟,底子薄,可以在其中选出1~2个产品,按重点攻关、联合开发、共同分利的办法进行,也可以直接与国外的客户、厂商接洽,以合同制的办法,分别承担一部分责任进行联合攻关,进而打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