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发展 >> 正文

面临极大挑战:造纸业能否建成绿色产业

时间:2005-12-28
关键词:面临 极大 挑战 造纸业 能否 建成 绿色 产业
造纸,这个缔造了人类辉煌的四大发明之一,如今却遭受现代社会环境文明的拷问。

  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造纸业的处境。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造纸企业仅有3家入选。其中,晨鸣造纸集团以年销售额89.6亿元、排名第141位;金东纸业(母公司为金光集团)以年销售额63.5亿元、排名第383位;华泰集团以年销售额55.1亿元排名第429位。3家造纸企业的年平均销售额为69.4亿元,仅占500强企业年平均销售额234.9亿元的29.5%;三家总销售额占500强年总销售额的不足0.2%。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纸业环保高层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副司长李新民介绍说,造纸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2%。

  与以上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4年,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在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每年产生废水31.8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16.1%;按废水中最重要的化学需氧量指标(COD)来看,全国工业COD总排放量为509.7万吨,造纸业占到了33%。 

  同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说,我国造纸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我国造纸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0%和14%,仅次于美国。而同时造纸业属于我国轻工业中唯一总量短缺的行业,生产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总量有缺口,而且产品结构性矛盾也很尖锐。2004年,全国造纸业用汇达80多亿美元。

  这是一个需要做大做强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面临极大挑战的产业,它的发展面临着一道道重要的关口。

  环保与发展的矛盾

  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发展造纸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指出,要把发展我国的造纸业提到国民经济安全的高度来理解。这是由造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决定的。

  首先,我国纸的消费每年以10.9%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纸消费国。 

  其次,我国纸产量增长也很快。

  我国机制纸和纸板产量从1990年的1372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4849.33万吨,增加了3.5倍,从2001年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纸国。假如我国所有的纸产品需求都靠进口来满足,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不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污染问题又不容回避。

  我国造纸业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过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造纸企业1万多家,其中90%以上是一万吨、甚至几千吨的小厂。经过整治小造纸厂,关闭大量万吨以下小厂后,2003年我国仍有造纸企业3500多家,是世界上造纸企业最多的国家,平均规模仅有1.2万吨。截至2004年,中国纸业达到100万吨规模的企业仅有3家。因为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小造纸厂往往成为污染大户。据调查,大多数中小纸厂排放的污水,其COD指标都超出国家标准3倍以上。

  其次,中国纸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根源来自草浆造纸。尽管国际上普遍采用木材造纸,但考虑森林覆盖率低的特点,我国以麦草作为造纸的主要原料。近年来,草浆造纸带来的弊端不断突显。中国纸业的主要污染源是草类制浆和漂白工程排放的废液。南京林业大学李忠正教授解释说:“草浆黑液由于其含硅量大、粘度高、滤水性差,造成草浆黑液提取率低,一般只有80%~85%,而木浆可达到95%以上,例如国内新建的木浆厂——海南金海可达到98%以上。其次,碱回收率低,一般只有65%~75%,而木浆厂可达98%。再者,草浆造纸用水量大,国家规定的指标为每吨130立方米,而先进的木浆厂每吨只需要36立方米。用水多,废物排放也多,草浆厂中段废水排放的污染物量比木浆高出6倍~7倍。”而且以草浆为主制成的都是中低档的产品,而我们大量需要的高档纸和纸板,都是以木浆为主要原料的。

  再次,造纸业环保设备投资巨大,成本较高,小规模造纸企业无法承受也是造成污染的一个原因。一个造纸厂的环保设备涉及水、气、声、渣等各方面,一套设备少则几百万元,高的则达数亿元,如金东纸业目前投入环保设施的经费已达9亿元,刚刚开工的金海浆厂的环保设备更达到24亿元之巨。如此高的设备成本,往往为规模小的企业所无力承担。

  事实上,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压力下,纸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制浆技术方面,以少排放或不排放有毒的AOX(有机卤化物)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造纸化学品的发展、大型高速纸机的开创,大大降低了造纸用水量和污染物负荷;同时,废水治理技术也已非常成熟,现代纸业已不再是重污染产业;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有能力进行环保设备投资,因此能够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据中国林纸企业家俱乐部统计,产量占中国纸业40%以上的大型造纸企业,其COD排放量不到全行业的10%。如晨鸣纸业2004年产量260万吨,COD排放量为1.5万吨,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7%;金光集团500多万吨总产量,COD总排放量仅为5200多吨,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

  林浆纸一体化模式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徐大平教授介绍:2004年的木材和锯材的进口量接近我国产量的一半,外贸依赖度极高。另外,中国还进口了2451万吨的纸浆、废纸和纸产品,大约相当于1亿立方米木材的产量。“如不能在短期内加快速生丰产林建设,加大科技进步对速生丰产林产量提高的贡献,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木材,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有钱也买不到木材的局面。”

  中国要解决林业资源紧缺问题,必须依靠大力发展人工林政策,调整产业布局。对此,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2004年颁布了《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明确强调了实施“林浆纸一体化”的政策,即鼓励国内造纸企业大力营造人工速生丰产林,让造纸业自己逐步解决原料问题。 

  在国际上,为了解决造纸业与森林资源稀缺的矛盾,发达国家很早就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该模式在市场机制下将林浆纸三个环节整合在一起,让造纸企业担负起造林的责任,自己解决木材原料问题,发展生态造纸,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产业格局,促进造纸企业永续经营和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推行林浆纸一体化模式。不过,20多年过去了,全国已经种植速生丰产林面积不到300万亩,仅占整个速生林规划面积的1.4%。为何如此?中国制浆与造纸研究所所长曹振雷分析说,目前我们的林业资源管理政策,主要以保护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为基础,并未考虑速生丰产林;而且,林木资产的处置权和采伐权仍由国家严格管理,企业并不能将其纳入真正市场化的经济链中。加之,企业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由于管理职能分割,难以发挥对造纸企业的宏观调控职能。

  可喜的是,在林浆纸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中国几个大的造纸集团发展起自己独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集团化的经营战略通过将制浆企业、造纸企业与营林造林基地三类企业有机集合在一起,开展林浆纸一体化生产与经营,形成了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林浆纸协同发展的造纸工业新格局,实现了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金东纸业为例,目前该企业累计投入环保设施经费已达9亿元,从水、气、声、渣各方面进行了污染物的防治,三废治理、噪音控制、粉尘治理等均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并且,金东纸业每年通过废弃物回收处理所获得的收益达到1.1亿元。实践已经表明,通过循环经济模式,现代造纸业不仅不再是人们观念中的“污染大户”,而且完全可能也应该建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

  产业政策寻求突破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纸业环保高层论坛上,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荣誉称号的金东纸业和昆山钞票厂等联合向行业发出“中国绿色纸业倡议”,林浆纸一体化经营模式成为论坛的热点。

  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应该鼓励造纸企业做大作强,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关停并转和重组整合等方式将污染严重的小纸厂淘汰出局,发展强势企业集团,为在造纸行业全面实现循环经济创造条件,使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保中来,从而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税收政策上,建议税收、补贴等政策向开展“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企业倾斜,用市场价格的杠杆作用推动中国造纸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收入,开展林浆纸一体化的生产和经营。

  努力扩大木浆原料来源,提高木浆供给率是与会专家开出的第二剂药方。除了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营造速生林外,要扩大废纸回收利用,以缓解造纸原料紧张的局面。废纸作为造纸原料生产纸和纸板,可以减轻污染保护环境,还可以减少森林砍伐,节省原生纤维资源。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废纸回收率达到78%;德国高达83%;芬兰城市的旧报纸、杂志的回收率几乎达到100%;而我国的回收率只有30%。在废纸回收类别的细分上,美国已经达到50多个,我国却简单分为书、报纸和纸板箱三类。日本作为一个造纸强国,纸产量多年来保持上升趋势。而在1990年至2001年的11年间,日本木浆的消耗量却基本保持不变,显然废纸已经成为日本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料。德国因为废纸回收量大,回收率高而成为世界第二大废纸出口国。专家指出,应有组织、有指导地进行国内废纸的收集分类和供应工作,设立专门的废纸回收机构,制定统一的废纸分类标准,分类回收,分类处理。

  有关专家说,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征收木材出口税,引导限制国内木片出口,减少对现有森林资源的采伐应成为我国造纸工业政策取向。专家指出,我国木材资源非常稀缺,但是木片出口每年的量却很大。限制木片出口一个有效措施是征收出口税。

  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出台,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部分木材产品的出口退税,主要包括原木、木制一次性筷子、软木及软木制品、木浆、纸板、纸浆等;2005年5月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又进一步取消木粒、木粉、木片的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的取消,遏制了木材出口量迅猛增长的势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尚未彻底解决,而世界各国对木材采伐、出口的限制日渐严厉。

  事实上,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采取增收出口税的办法限制木材出口,以保护本国森林资源。菲律宾在1973年开始就对其木材及制品出口征收4%—10%的出口关税;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木材和新闻纸出口国,在1986年就对出口的木材增收15%的出口关税;俄罗斯对木材出口征收相当高的关税。

  因此,专家呼吁我国也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征收木材产品出口税,以保护本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