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化工 >> 市场行情 >> 正文
能源政策将会引导我国氯碱行业进行大调整
2007-6-28 18:19: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能源 政策 将会 引导 我国 氯碱 行业 进行 调整  

  2007年一开始,国内氯碱主要产品的价格就表现出了强劲的走势。聚氯乙烯走出2006年的低迷状态,价格逐渐攀高,烧碱价格更是保持了2006年以来的高位。目前,聚氯乙烯华南主流市场价格从1月份的6400元/吨上扬至7500元/吨左右;华东地区32%离子膜烧碱的主流价格在650~700元/吨,48%离子膜烧碱的主流价格在1050~1130元/吨。

  分析认为,氯碱产品价格的走高主要是由于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化。而一系列政策调整带来的高成本对部分氯碱企业而言是一种考验。氯碱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将被打破,随之出现新的竞争模式。

  氯碱行业作为一个能源密集型的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较高,受能源格局变化的影响也较大。有关人士表示,国家此番对能源供应格局的政策性调整力度较大,而且一改以往单独依赖行政手段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了灵活的市场机制。价格杠杆作为最直接、最敏感的调节手段,对耗能较高的氯碱行业而言,影响是巨大的。例如电力成本约占烧碱生产成本的70%。粗略测算,如果电费每千瓦时上涨0.01元,每吨电石的成本就上涨35~36元,每吨聚氯乙烯成本上涨52~54元,每吨烧碱的成本上涨23~24元。按限制类差别电价调整的标准计算,每千瓦时提高0.04元,即相当于每吨聚氯乙烯的生产成本增加200元左右。加上被取消的优惠电价,生产成本的实际增加会更大。除了电价上调之外,煤、电、油的价格上调也会促使物流环节成本上升,这对于市场竞争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企业来讲,氯碱产品的供应量可以通过对开工率的控制而有所调整,下游需求涉及的范围较广,也具有一定的弹性,惟有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抗拒”的。2004年前后国内出现的扩能高潮,曾引发业内人士关于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利润降低的担忧。然而,2004~2006年,国内烧碱产量增长率分别为12.8%、17%和21.9%,聚氯乙烯的产量增长率为16.5%、32.2%和23.8%,氯碱行业利润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为67.4%、34.7%和33.3%。可以看出,产能扩张造成的低价同质竞争并不是惟一影响行业利润水平的因素。从近几年的市场情况分析,影响氯碱行业利润水平的根本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随着政府对差别电价和取消各地优惠电价等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强,能源成本直接影响着氯碱行业的生产。成本的上升将动摇目前国内氯碱市场的竞争模式,促使氯碱行业的整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目前国内氯碱产能分布主要是依据“靠近原料产地或者靠近目标市场”的原则,近几年的大型新上项目也都是基于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区域背景。但是国家政策变化是处于能源紧缩的趋势中。这可能意味着曾经的优势将有所减弱,尤其是对目前国内以价格竞争为主的格局将造成一定的冲击。

  显然,能源政策的一系列调整将使得氯碱市场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竞争模式更趋于多元化。由于氯、碱两条产业链状况有一定差别,氯产业链可通过开发新的氯产品来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而烧碱则可以通过与当地区域内的下游行业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来稳固主要销售渠道。同时除了当地主要的烧碱销售渠道外,企业还应该重视国内市场的整体布局和出口渠道的拓展,有效地策应、配合主销售渠道,使烧碱的销售处于多边稳定状态。很多氯碱企业在这种产业链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也随之完成了行业整合。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调节能源价格这样的经济杠杆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将是政府在“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无论是在电价、排污费还是出口退税方面的举措,对氯碱行业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氯碱行业将借此实现竞争模式升级,摆脱低级的价格竞争模式。高级的竞争模式有利于国内氯碱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中国氯碱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不断快速前进。氯碱企业如果能够积极应对政策环境的变化,把握发展契机,就可以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