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涂料与油墨 >> 市场行情 >> 正文
聚氨酯行业遇瓶颈 上游公司成长空间大
2005-8-8 13:39:00 来源:中国聚合网
关键词:聚氨酯 行业 瓶颈 上游 公司 成长 空间  

    ●聚氨酯(PU)是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从用量上看已跃居合成材料第六位(前五大材料分别为PE、PP、PVC、PS和ABS)。是目前应用领域最广的合成材料

    ●中国PU协会的统计及预测资料表明,2001年至2006年,世界PU产能年平均增长率为4.4%,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为3.4%,而我国在其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8%和14.1%,我国PU工业的增长已成为推动全球PU市场前进的主要动力

    ●作为一个年均增长率长期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的产业,聚氨酯工业迅猛发展的势头有赖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未来国内建筑用聚氨酯绝热材料面临较大的拓展空间

    ●国内聚氨酯行业的发展瓶颈在异氰酸酯、特种多元醇等上游原料,相关公司具备较大成长空间,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另外,氟里昂发泡剂的禁用可能为一些生产过渡或替代产品的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聚氨酯产业简介

聚氨酯(PU)是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从用量上看已跃居合成材料第六位(前五大材料分别为PE、PP、PVC、PS和ABS)。以聚氨酯树脂为基础,可制成泡沫塑料、特种橡胶、涂料、粘合剂、合成纤维、合成革、防水材料、铺装材料等,广泛用于机电、船舶、航空、车辆、土木建筑、轻工、纺织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是目前应用领域最广的合成材料。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聚氨酯工业起源于上世纪30-40年代,至今Bayer、BASF、Dow等国际化工巨头仍然掌握并控制着聚氨酯工业的核心技术,并在该领域保持相对垄断地位。我国的聚氨酯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相对缓慢,真正快速发展于近10年。  

  中国PU协会的统计和预测资料表明,2001年至2006年,世界PU产能年平均增长率为4.4%,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为3.4%,而我国在其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8%和14.1%,我国PU工业的增长已成为推动全球PU市场前进的主要动力。1997年我国PU总产量60万吨,至2004年产量已达180万吨,同期世界聚氨酯的年需求总量在1000万吨左右,中国占比在18%左右。  

  作为一个年均增长率长期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的产业,聚氨酯工业迅猛发展的势头有赖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我国的聚氨酯消费构成中,PU泡沫塑料产量占50%左右,其次是弹性体、鞋底原液、合成革浆料、涂料以及PU胶粘剂和密封剂。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构成不同,我国聚氨酯硬泡材料的消费量超过软泡,且主要用于冰箱、冷柜、冷藏集装箱等行业,建筑用硬泡材料较少(美国建筑用硬泡材料占硬泡消费总量的50%以上),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和节能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建筑用聚氨酯绝热材料面临较大发展空间。聚氨酯用作建筑绝热材料的显著优点是质量轻、导热系数低、绝热效果好,缺点是阻燃性能相对较差。

  国内聚氨酯产业的主要瓶颈 

  异氰酸酯及部分聚醚多元醇等上游原料聚氨酯(PU)树脂是由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反应制成的一种具有氨基甲酸酯链段重复结构单元的聚合物。在生产上,聚氨酯工业和大多数化工产业一样,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聚氨酯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要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就必须要拥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于是,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产能也迅速提高。比如,聚氨酯的主要原料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新建或拟建项目的设计能力均在15万t/a以上,而10年前世界级的产能还不及此一半。  

  聚氨酯工业的基本原料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的生产与大多数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不同,聚氨酯原料生产上存在着技术壁垒,尤其是异氰酸酯生产的关键技术垄断在BASF、拜耳等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公司手中,而这些公司又通过收购、兼并和控股等方式,建立起大型聚氨酯跨国垄断公司,牢牢掌握着世界聚氨酯原料市场,使世界聚氨酯工业的集约化现象更加突出。我国国内异氰酸酯产能严重不足,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大部分市场份额被进口产品占领,产品价格也一度操纵在上述几个跨国化工巨头手中,供应量的不足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对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异氰酸酯是国内聚氨酯产业的发展瓶颈所在  

  对于一些技术含量并不高的聚氨酯加工制品如发泡剂、密封剂等产品,商业化已非常成熟,不同生产商的产品往往可以互相替代,用户所要求的服务也越来越少。这样,生产商为了占领市场不得不降低价格,较大的企业则通过扩大产能、实现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中小型企业则不得不通过整合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