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压力
陶氏化学的转型源于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然而不幸的是,在它转型的关键时刻却遭遇了国际油价暴跌和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陶氏2007年全球年报显示:2007年其全球销售额达535亿美元,刷新了公司纪录,比2006年增长9%;然而每股收益2007年仅3.76美元,其中还包括陶氏投资于道康宁等多家企业的投资收益11亿美元,而2006年陶氏每股收益达4.25美元。
“这反映了随着中国及中东各产油国石化产业崛起后,老牌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利伟诚筹划转型的思路是对的。”有中石化咨询公司高层指出。
他认为,大宗化学品业务追求的是薄利多销,特殊化学品业务则讲求依托专利等知识产权垄断市场,获取暴利,并不追求销量。
“中东诸国拥有低廉价格的原料优势,中国则拥有市场、成本等优势,因此包括陶氏化学、巴斯夫等老牌跨国公司近年来一直在谋求向特种化学、精细化工业务转型。”
背靠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PIC的科威特石化公司拥有无可比拟的原料优势,与之合作,陶氏化学在国际大宗化学品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将得到极大的巩固。
同时,罗门哈斯在特殊材料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建和开发方面一直处于全球业界领先地位。它们的大量专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及电子设备、家用产品及个人护理产品、包装及造纸、交通、医药、水处理、食品及食品相关产业以及工业加工等领域,并在这些细分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2007年该公司的销售额达到89亿美元,收购它将使陶氏化学的整体利润率能够得到平稳增长。
利伟诚的转型策略一旦成功,陶氏化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上述那位知情者透露,2007年陶氏化学与PIC及罗门哈斯展开了连环并购的谈判,并于2008年7月向外先后公布了建立KDP和收购罗门哈斯的计划,利伟诚对其成功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将这宗连环并购称为是陶氏化学战略转型的里程碑。
然而这之后国际油价出现暴跌,从最高峰的147美元/桶滑落至目前的40美元/桶附近,且全球石油消费量也大幅萎缩,这使得主要依靠原油开采和出口的PIC损失惨重,不得不重新考量KDP的可行性,并最终决定放弃这宗交易。对此利伟诚的失望是可想而之的,来自外电的消息称,陶氏化学甚至在筹划对PIC提起诉讼,但现在利伟诚只能搁置转型计划。
“多年来陶氏一直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形势的变化,这种能力我们将继续保持。但是今天全球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且尚未见底。”利伟诚在解释暂缓并购罗门哈斯原因时这样说。
由于转型计划被搁置,因此陶氏化学已不得不采取新的应变措施。
根据陶氏化学已公布的调整方案,该公司将裁减约5000个全职工作岗位,关闭高成本地区的20家生产设施,以及出售若干非战略性业务。此外,陶氏还将暂停约180家工厂,并且根据减少运营的预期,在全球裁减合同工(根据项目招聘的人员)约6000人。
与此同时,陶氏化学全球业务将被纳入新组建的五大业务部门中,同时陶氏化学新成立一个公司中心和一个共享业务服务集团,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
通过这种全新的整合,陶氏化学认为未来两年每年能节省7亿美元的运营成本。
“意味着致力于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工作。我们正在从高度集中及标准化的模式,转变为由三个迥然不同的业务模式和一个精简高效的公司中心组成的新型架构。”利伟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