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联系方式
  •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东11楼)619室
  • 邮编:430074
  • 电话:027-87793523
  • 传真:027-87792265
  • Email:yang_sunny@yaho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博士生付丽娜获华中科技大学2010——2011年度三好研究生标兵称号

华中科技大学2010——2011年度三好研究生标兵评选从1011日开始,经过了材料评分、网络投票、现场展示三个阶段,于1023日落下帷幕。按照评选办法,经过三个阶段的评选,最终评选出了2010——2011年度“三好研究生标兵”。我课题组2008级博士研究生付丽娜代表生命学院参加此次评选, 华中科技大学2010——2011年度三好研究生标兵称号。

材料评分环节

网络投票环节

现场展示环节,导师杨光教授莅临比赛现场。

付丽娜同学的人物采访刊登在《华中大研究生》报第6版人物栏目。

新闻报道附件:

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
本报记者 何南

 

她很忙。“我这周有几件急事要处理,可能要下周末才有时间,”在回复记者预约采访时间时,她询问道:“请问这个采访需要多长时间?”她总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

她叫付丽娜,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微生物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今年10月23号,经过材料评分、网络投票和现场才艺展示三个阶段的评选,她成功获得华中科技大学2010—2011年度三好研究生标兵的称号。10月29日晚上8点半,她从南京回到武汉,还没来得及休息调整,便在枫林湾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叙说自己一路科研和成长的经历。

付丽娜对科研的兴趣源于一次标本的制作。2002年9月,带着对“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迷惑,她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启了自己的大学之旅。上植物学这门课时,她在老师的指点下,把桂花叶子作为标本进行了化学处理,将叶脉制作成五颜六色的书签。“书签很美,我做了二三十张,那时我便对生命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付丽娜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发表历时两年多。2007年,她读研深造,师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光教授。从该年4月起,她便走进了实验室,用将近两年的时间翻阅文献、做实验,直到2009年初才撰写出自己的第一篇论文——《纳米纤维素壳集糖人工皮肤复合物》,并以第一作者在Materials Science Forum上发表。在她看来,生命科学是不确定性极强的学科,需要严谨的科学思维、大量科研实验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做基础。她不求多产,但注重论文的质量水准。2010年6月,她申请的“木醋杆菌及用其制备纳米纤维素皮肤组织修复材料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而她是课题组中唯一的学生发明人。

但是,付丽娜在做科研中感触最深刻的并不是收获时的喜悦,而是失败中的教训。2007年,她进行一项专业的检测试验,虽然在实验前她将所需设备和材料都准备齐全,但是在过程中,由于一个试剂的缺失,她起早摸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验就此宣告失败。她在寻找错因时发现,一个标有DMSO的试剂装的是其他无色溶剂,但是由于在实验前没有做检测判断,最后导致了整个实验失败。她说:“科学研究中,细节决定成败,漏掉一个小小的环节就会全盘皆输,科学的严谨就在于此。”

“搞科研做实验很辛苦”,近5年的硕博研究生生涯,让付丽娜对此深有体会。从2009年开始,她所在的实验室与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周平教授合作做一项实验。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她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赶往汉口,然后一直做到晚上9点,有时甚至要晚上10点才能回来;而不去汉口的时间,她基本上从早到晚都在实验室工作。熬夜更是常有的事,有一个星期她经常忙碌到凌晨三四点。

“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圣经上的这句箴言,她坚信不移。研究生5年时间里,她不但专心钻研学术研究,而且热心国际交流工作,倾听大师的智慧。“有时他们一个微小的行为,都会让我受益匪浅。”2007年10月,国际知名科学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艾森伯格教授来我校交流,作为接待者之一的付丽娜印象最深刻的是,艾森伯格教授对有些不熟悉的事经常拒绝接待者善意的帮助,“你们不要为我做,让我自己来,要不然我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做”。有些事只有亲自操纵才会懂得,在付丽娜看来,做科学实验尤其如此,对自己不清楚的,只有动手才会有发现。

难忘师恩。付丽娜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说,是导师杨光教授给了她学业上的指导和很多机会,是学院老师的关怀,才有了她的不断成长。做实验时,她经常借用生命学院张胜民、余龙江等教授的实验室设备和试剂,从未遭到拒绝;位置十分紧张的学生办公室,张教授为她单独提供了一个位置进行研究。这些恩情,付丽娜都点滴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