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联系方式
  • 通信地址:青岛市郑州路53号
  • 邮编:266042
  • 电话:86-532-84022874
  • 传真:86--
  • Email:qywu@public.qd.sd.cn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项目 > 正文
可发气PS交联微球的制备及超微发泡结构与性能研究

可发气PS交联微球的制备及超微发泡结构与性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973010

主题词:可发气PS微粒;超微发泡材料;发泡机理

完成时间:19982002

 

成果简介:

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①采用乳液聚合法和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单分散苯乙烯(St)/双烯A(BVA)共聚微球,根据共聚机理分析提出控制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方法,可根据要求合成出粒径在60-400间的窄分布或单分散聚(苯乙烯St/双烯A)交联微球。同时开展的工作有:合成核壳型St/BVA/BA微凝胶;合成引发-转移-终止剂Iniferter BDC并用其引发St-MMA光聚合;采用改进的ATRP法合成单分散PSPMMA纳米微球等。

以单分散聚(苯乙烯St/双烯A)交联微球为种子,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可发气成分、不同交联度、不同粒径的核壳型可发气PS交联微球。采用TEM跟踪研究了全部聚合过程的细节;研究了种子乳液聚合过程中,可发气成份对聚合动力学和微球结构的影响。

③对可发气PS交联微球的结构、热力学特性及分解动力学进行表征。采用DSC法测量了微球中可发气物质的分解温度及分解焓。采用自制的发气量测量装置测量了可发气PS交联微球的分解动力学及最终发气量。

④采用研制的可发气微球发泡剂,用于热塑性塑料动态挤出发泡过程;发明了受限自由发泡挤出成型工艺,该工艺结合传统的自由发泡法和向内发泡法(Seluka法)的特点,在挤出过程中可控制泡孔的生长。

 

2. 主要研究成果

首次获得一种颗粒微细而均匀,即含发气组分、又含成核组分的复合式自成核型化学发泡剂。对聚合过程,聚合动力学,发泡剂分解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泡剂颗粒细微(几百纳米),与树脂相容性好,易于分散;交联PS组分在塑化过程中不熔融,成为发泡过程的异相成核剂;这样就从发泡剂方面保证了微发泡的成功。

结构研究表明,复合式自成核型化学发泡剂是一种-壳型结构的纳米微球,粒径可控在200-300nm间,粒径分布窄;核为交联PSPS/BVA),壳为PSPMMA,壳层厚度约30-50nm;可发气物质的含量为10%-30%

通过研究动态挤出发泡过程中气泡的成核,生长,稳定和控制机理,发明了受限自由发泡挤出成型工艺。采用新工艺得到表层泡孔被抑制、芯层泡孔尺寸受限,泡孔均匀微细(泡孔大小约10-20μ),密度低(可低至0.4-0.7g/cm3)、力学强度高、表面光洁度好的高档发泡结构型材、板材,用于建筑装修、工业、运输业、军工领域。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多家塑料制品生产厂家,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基金项目与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96-551-02-03)相联系,进一步提高了攻关项目的科技水平。新型复合化学发泡剂不仅可以替代进口产品,而且具有更广泛的工艺适应性和产品适应性,价格也便宜得多。完成的“九五”攻关项目通过国家计委和石油与化学工业局验收和技术鉴定。“热塑性塑料受限发泡挤出成型工艺”申请了国家专利(申请号:99112171.6)。以上成果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部级)。

 

3,   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

通用树脂微发泡挤出成型是近年来国际上迅速研制、发展起来的新型实用技术,由于其产品轻量化、节能化和材料高性能化的特点,符合21世纪人类对资源(材料、能源)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的潮流,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微发泡挤出制品不仅仅有质轻、省料、物美价廉等特点,它还能赋予材料新性能和使之高性能化,故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动态连续微发泡的难点一在于选择优质发泡剂,二在于探索合理科学的成型工艺,两者密切配合。本项目很好地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生产出多种外观仿木逼真,密度低、强度好、截面形状复杂的型材、板材以及多种建筑管材,不仅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得到德国、美国等国企业界人士赞誉(曾来中试基地参观)。

动态微发泡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注射工艺,木塑复合制品和各种厚制品等领域,我们已进行了试验。由于泡孔细微均匀,能保证制品强度不变;发泡时的膨胀力使复杂结构产品外形丰满、表面凹陷消失;微细的泡孔还能释放制品内部的形变应力和热应力,使减少变形和翘曲;微泡孔还能增大阻隔性。目前我们还在扩大其应用范围。

 

主要论著:

1)吴其晔,徐凌秀,王新,王继民. 硬质聚氯乙烯低发泡挤出过程研究(1--- 配方设计与研究. 塑料,1997266):36-42

2)吴其晔,徐凌秀,王新. 硬质聚氯乙烯低发泡挤出过程研究(2--- 挤出工艺过程研究. 塑料,1998272):15-21

3)Qiong ZhouWeiping GaoJuntao WuJiakun WangHongyu Zheng, Qiye Wu. Compound mechanism of endo-exothermic and Exo-endothermic balanced blowing agents. Cellular Plastics, 2000, 36(2):126-147

4)吴其晔,高卫平,贾云,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单分散交联PS纳米微球,塑料工业,2000283):21-23

5)吴其晔,高卫平,李艳霞. Iniferter BDC的合成及其引发St-MMA光聚合. 塑料工业,2000284),1-3

6)吴其晔,阎业海,张振华,蔡中梅. EPDM发泡过程中硫化及发泡速度的匹配. 合成橡胶工业,2000234):226-229

7)吴其晔,李守平等. PS/BVA-AC-PS-壳型微球发泡剂制备及其发气性探讨. 200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中册),郑州,2001d98-99

8)吴其晔,李守平等. PSt/BVA-PS-壳微球发泡剂的制备及发气性探讨.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2232):1-4

9)李守平,吴其晔等. 种子乳液聚合制备可发气PSt/BVA-PSt-壳微球. 合成橡胶工业,2003262):88-90

10)              吴其晔,徐凌秀,巫静安,冯绍华. 热塑性塑料受限自由发泡挤出成型工艺原理. 99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上海,1999g48-g49

11)              吴其晔,高卫平,贾云,陈军强. 乳液聚合法合成单分散交联PS纳米微球.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0211):1-5

12)              周琼,甄红宇,吴俊涛,王甲坤,吴其晔. 新型吸热性发泡剂的研制及在低发泡R-PVC挤出材料中的应用. 聚氯乙烯,1998,(6):46-51

13)              周琼,郑鸿,于涛,发泡剂热分解过程中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吴其晔,塑料,1998276):12-18

14)              阎业海,黄兆阁,周琼,叶胜友,邵明杰,吴其晔. 硬质聚氯乙烯微发泡挤出用发泡剂和泡孔调节剂的优化选择. 工程塑料应用,1999273):10-13

15)              周琼,郑鸿,于涛,吴其晔. 发泡剂在熔体中的分解行为及其研究方法. 塑料,1999283):26-31

16)              周琼,王甲坤,吴俊涛,吴其晔. AC的分解活化机理及发泡剂突发性的表征. 中国塑料,1999135):78-82

17)              吴俊涛,周琼,甄红宇,王甲坤,吴其晔. 发泡剂AC的热分解活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橡胶工业,1999467):387-394

18)              高卫平,许丽,吴其晔. 新型吸-放热复合发泡剂的特性分析与应用.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0171):35-38

19)              周琼,于涛,郑鸿,吴其晔. 典型放热型、吸热型和吸-放热型发泡剂热分解特性的研究.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165):137-139

20)              吴俊涛,于成芬,陈守明,赵晓燕,吴其晔. 核壳型St/BVA/BA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17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