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第一届全国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学术会议开幕式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蔡莉、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徐志康、捷克Nafigate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Ladislav Mares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出席了会议开幕式。
静电纺丝技术距今已经有百年历史了,特别是近二十年,该项科学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电纺丝技术在20世纪末进入中国,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静电纺丝领域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Alan G. MacDiarmid先生首次将静电纺丝技术引入中国吉林大学,不约而同的清华大学也开始了此项工作。2000年,吉林大学开始研制通用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2001年,麦先生提出是把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相复合并提出“智能纳米纤维”新概念。他预测:“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材料之一”。2002年,吉林大学作为中国第一家单位在亚洲纳米技术研讨会上报告了最初研究结果,同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批准(智能纳米无纺布的研制),这是基金委第一次为纳米纤维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03年,清华大学申请了关于生物医用材料的中国第一项专利。同年,四川大学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纳米纤维》简述,后有东华大学等5本论著相继出版。2006年,吉林大学借助于第25届中国化学会的平台,首次举办了全国静电纺丝专题讨论会。2009年,江西师范大学开始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的批量化研制。2011年,长春吉纳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发明了中国新概念纺丝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第一届全国静电纺丝技术和纳米纤维会议,内陆95%的静电纺丝人都来到了这里,这表明在中国静电纺丝正成为一个新的科学与技术分支,同时也是静电纺丝事业发展成功的重要标志。
最新统计表明,全国包括港奥台在内有110多所大专院校和研究院,近400个课题组,约有10000人正在从事静电纺丝研究工作。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先进材料制备、理论模型建立、纳电子器件、生物工程、药物缓释、过滤、环境保护、能量收集与转换以及纳米纤维的批量化生产等。
然而在这蓬勃发展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这些中国的电纺丝人,例如: 纳米纤维有哪些纳米效应?静电纺丝技术仅仅是单纯的一项技术吗?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纳米纺织工业?什么时候纳米纤维能真正走入我们的生活?这些问题都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也是摆在我们广大静电纺丝人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此次会议由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和长春吉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办,12月8日至12月9日,来自不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为吉大师生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10余家企业参与进行了合作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