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与化学夏令营
———材料学院 张娟
2015.7.19夏令营报道,然后开启为期五天的物理化学夏令营。
其实当初选择去中科大夏令营的时候很纠结,主要是考虑到科大的地理位置,但是来了之后才真正感受到科大很淳朴的学术氛围。专心科研,不追逐潮流。
7.19号下午我们参观了校史馆,中国科大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曾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了解了科大的成长史,心底油然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
7.20号,张淑林副校长慷慨激昂的宣布夏令营正式开营,然后党委书记徐武教授致辞。记得有一个比喻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我们要做安徽的黄山,黄山虽不是最高,也不是最美,却峰峰秀丽,处处有景。”正如科大虽不是最大,也不是最美,却要在各个研究领域达到黄山处处有景的高度。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和科教优势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接下来的两天都是听报告,作报告的老师们很多是年轻老师,回去查了一下导师介绍,不乏80后的老师已经成为教授。总之,科大汇集了很多大牛。而感受最深的是学科交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科技部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长期坚持学科交叉与融合,其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实现了五大一级学科之间大跨度的整合。科大倡导并鼓励这种学术交流,真正领会到了什么是创前沿科技。
当然,最激动地还是参观实验室了,最震惊的是他们有一个实验室是专门研制仪器的,而不是仅仅靠买。记得当时介绍的学长给我们讲了这么个例子: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其学历、经费、设备条件远不及国际其他研究者,而他能获得诺贝尔奖重点在于他能自己动手改造和组装仪器,这个的好处在于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准确改造和组装仪器,买的仪器只能靠别人组装和维修,按别人固定的程序运行,而这点可能会使自己的研究一直处于偏离状态。可见自主研发仪器的重要性,中国需要这种自主研发高精尖仪器的技术。另外,他们的仪器很多,有的实验室可以自己拥有一整套的测试仪器,这也使研究更加方便。
接下来的重头戏是面试,我总共报了三个面试,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和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微尺度是单独招生,当然面试也比较难一些,在老师一个一个问题的“逼问”下,也暴露了自己许多的不足,不过面试的几个老师使整个面试过程处于一个活跃的气氛,以至于自己没有紧张到手足无措。此时此刻明白一句话:任何的紧张不自信来源于自己的不够强大。另外有一个面试是多对多,我们15个营员一块进去面试,说实话特别紧张,一轮下来也发现了自己与别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就像一个老师说的:我工科背景比较强,有些理论课如结构化学没学过,这方面可能要补挺多东西的。
23号下午是师生交流会,很多同学都抓住这次机会和自己心仪的导师聊天交流。私底下的老师们还是比较健谈、平易近人的。很多老师都讲到了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培养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交谈,受益匪浅,也认识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晚上是化学分营的闭营晚会,晚会都是由这120多个营员共同组织的,感受是:学霸也是多才多艺的啊!最后一天是研究生交流会和全营的闭营晚会,微信墙上的每句话都流露着每个营员的不舍。很感谢也很感动,志愿者学长学姐们的付出和照顾,辛苦了!
时间虽短,却在科大见证了:这个夏天我们来过。感慨过后,是对自己的反思,给自己加油吧。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夏令营
——纺织学院 邓玲利
2015年7月19日,来自四面八方的138位志同道合的高校学子相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参加理化所举行的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校。在踏入帝都的那一刻起,我将知道这次来之不易的暑期学习将会使我受益匪浅。果然是不虚此行。
从天津到北京,就像是走出家门串亲戚般的亲切。7月19日,我和小伙伴七点钟从学校出发,到达北京辗转地铁到五道口已是中午11点,当我们坐上出租车和司机说去中科院理化所时,可爱的司机却说了一句:“我找找,具体的位置我也不确定。”当时,我很诧异出租车司机居然说不知道理化所在哪。但是不到五分钟,理化所的大门就呈现在我面前,我们却花费了十三大洋的起步价。后来才知道方圆几里都是中科院的研究所,难怪出租司机不确定理化所的具体位置。当我站在理化所前面,看着这个科研圣地,心中既激动又紧张,微微一笑勇敢的迈开步伐开启我的理化所之旅。
7月19日上午报到结束,下午两点开始开学典礼,在典礼上,研究所领导,导师代表等进行了讲话。我们138位学员分成了十三个小组,每组有一位研究生辅导员,帮助辅导我们参加这次暑期学校。在晚宴上,我们惊喜无限,美食欢乐、感动、温馨的宴会使我们忘却了旅途的劳累,在愉悦中我们对组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7月20日上午,理化所的五个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低温工程学和空间功热转换技术的实验室主任分别为我们一一介绍了实验室,下午周远院士和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深切感受中科院理化所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科研成果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各位老师深厚的科研能力和高大的科研精神。而且年近八旬的周远院士精神矍铄,和蔼可亲,使我由衷的佩服和仰望。
7月21日的活动安排是让我们期待已久的奥森公园素质拓展,这一天可真是锻炼了我们的体力和小组的团结合作能力。“寻宝”活动使我们各组的默契直线上线,在和化学所、过程所激烈的撕名牌大赛中,我们一起欢呼,齐心协力,共同为理化所夺得了桂冠。
7月22日上午,是海外优秀引进人才专题讲座,其中吴骊珠老师对超分子光化研究作了报告;刘静老师以科学研究的交叉与融合:以液态金属为例作了报告;丛欢老师对结合光化学和纳米催化的绿色有机合成研究作了报告。在听着一场场的报告,科研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我,使我在对各位老师的科研事业佩服的同时,也对自己以后的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规划。下午是我们自行与意向导师交流,有幸的是交流中遇到了郭维老师,郭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培养科学家的。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是该有如此清晰的目标,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真挚的感谢郭老师在交流中的指导,使我收获颇多。
7月23日,白天是面试环节,记得在面试前晚,我心里忐忑不安,作为不是学高分子出身的跨专业的我自是少了那么点自信,好在细心的导员为我们讲解面试技巧。在面试时,幽默的面试官一脸的微笑让我紧张的心慢慢的轻松下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面试。每一次勇敢的挑战都是突破,每一次的积累都是为了下次的更好而准备。在经过紧张的面试后,晚上我们去了国家大剧院欣赏高大上的交响乐音乐会,虽然不懂音乐,但那气氛着实让我感受了一下什么是气质优雅,真是大饱耳福。
7月24日,我们参加了面试的学员进行了体检,下午大家为晚上的三所毕业晚会儿排练彩排节目,虽然只有短暂的节目准备时间,但晚上的毕业晚会精彩不断,感动不断,匆匆那年,我们相遇就是一种莫大的缘分。
7月25日,暑期学校接近尾声,在毕业典礼上,中科院领导、辅导员代表、学员代表进行了讲话。难忘而又美好的一周时光已经结束了,它已成为了我记忆中宝贵的回忆。
当踏上回程的火车,才清醒的明白这段旅程已结束,让我回味无穷的是这七日里的所闻、所见、所触,在这个依旧艳阳高照的暑期里由于有这段旅程而让它显得格外特别,令我留恋的是理化所亲切的伙伴和活泼友好的温暖氛围;让我敬仰的是理化所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把科研紧密联系实际的强烈改革创新;使我动容的是深切感触到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的理念。感谢那些为我们辛勤付出的辅导员和理化所的工作人员们,正是有他们不辞辛苦地默默付出,才有我们这一周多姿多彩的生活,也非常感谢帮助我许多的恩师,才让我有机会领略理化所的风采。趁微风不燥,青春正好,努力奋斗,未来一片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