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群英聚首 > 教授课程 > 正文
基础有机化学
来源:杨洪教授个人网站 发布日期:2015-07-10

Fundamental 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19000200

课程名称

Fundamental Organic Chemistry

学分/学时

3学分 / 48学时

开课学期

二(2

适用专业

化学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

开课单位

化学化工学院

教材及参考书

2  L. G. Wade, Jr.. Organic Chemistry(第6版). Pearson出版社,2006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有机化学按官能团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以上为烃类);卤代烃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类,硝基化合物,腈类,含硫有机化合物(如硫醇,硫醚,硫酚,磺酸,砜与亚砜等),含磷有机化合物等元素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以上为烃衍生物)。课程教学将具体介绍这些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制备方法。

课程语言

演示文稿、讲解、作业、试卷均采用英文

考核方式

2  每周作业   10%

2  期中考试   20%

2  期末考试   70%

课程能力培养

(相对专业能力以方括号表示)

1)      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

2)      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作业、课堂讨论,清晰、整洁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能力。

3)      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培养能力

1)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3) 了解化学某些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4)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推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理论,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48学时,授课内容为《基础有机化学》上册,其中:

1、绪论 (2学时)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结构理论的基本要点、有机化学的历史及近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向。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表示方法 命名4学时)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的表达方式、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3立体化学8学时)

立体化学的定义、动态立体化学和静态立体化学的任务、轨道杂化与碳原子价键的方向性和有机分子立体形象的关系、构象异构体和构象分析、构型与旋光异构体、外消旋体的拆分、不对称合成

4、烷烃 自由基取代反应(4学时)

烷烃的定义及分类烷烃的物理性质、有机反应分类及名称、机理相关概念、自由基反应、烷烃的卤化反应

5、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 (8学时)

价电子互斥理论(VSEPR),杂化轨道理论,离域分子轨道理论,休克尔分子轨道法,离域p键和共轭效应,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和反应机理

6、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6学时)

电子效应、碳正离子、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β-消除反应。

7、卤代烃  有机金属化合物(2学时)

卤代烃的分类和各类卤代烃的结构特点、卤代烃的物理性质、有机金属化合物、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8烯烃 亲电加成 自由基加成 共轭加成4学时)

烯烃的分类和各类烯烃的结构特征、烯烃的物理性质、烯烃的加成反应、烯烃的还原反应、烯烃的氧化、烯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卡宾、共振论、分子轨道理论及休克尔分子轨道法、烯烃结构鉴别和结构测定方法。

9炔烃4学时)

炔烃的结构和性质、炔烃化学性质、炔烃的鉴别和结构测定、炔烃的制备。

10醇和醚4学时)

醇的结构和性质、醇的酸碱性、醇和无机酸及无机酰卤的反应醇的氧化和脱氢多元醇的特殊反应醇的制备及醇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醚的结构和性质1,2-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醚的制备、相转移催化剂

11、期中、期末考试(2学时/课外)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和特点尽可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良好效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后作业、答疑为辅。

制定人及时间

杨洪,201281

 

  • 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5 Polym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聚合物网 版权所有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929号

工商备案公示信息

京ICP证050801号

京ICP备12003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