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Location :> Home > News > Text
X一MOL资讯:硫化过程同步获得原子级多活性位点的Fe-N-C催化剂以增强酸性氧还原反应及在柔性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2018-11-19 X一MOL资讯    

注:文末有研究团队简介  

 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关键反应,它高度依赖于铂(Pt)基材料的催化作用,但铂的高成本、稀缺性和低耐久性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其中,含有FeN4结构的高电催化性能Fe-N-C催化剂因其优异的活性与稳定性可作为铂基ORR催化剂的替代品,成为研究热门。迄今为止,利用含Fe、N和C的前驱体热解产生具有N和C配位的不饱和Fe原子(Fe-N/C)仍然是制备Fe-N/C复合ORR催化剂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在高温热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非均质性含Fe物质,阐明Fe-N-C电催化剂中催化中心的性质仍然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有争议的话题。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Fe -N-C活性中心的反应效率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日,郑州大学张佳楠教授、许群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报道了采用同步硫化的方法来提高含有少量Fe原子聚集的FexC/Fe的原子分散Fe-N-C催化剂(FeNC-S-FexC/Fe)的氧催化活性。虽然之前报道过S活化Fe-N-C催化剂的活性的工作,但讨论如何提高Fe原子聚集情况下的Fe-N-C原子催化活性还是很少见的。这一成果得到了多个研究单位的支持与合作,共同通讯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

在合成金属-氮-碳催化剂时,不可避免会产生少量聚集的金属原子,对于本研究体系,为非均质的FexC和Fe亚原子簇,催化活性难以提高。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S粉使非均质的FexC和Fe亚原子簇在一定程度上被硫化,生成Fe-S键,大大提高了Fe原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反应活性,增强ORR活性。此外,S相对大的原子半径导致碳载体上的缺陷,S较低的电负性可能改变Fe-N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进一步借助DFT 理论计算研究了Fe-N-C活性位点的催化活性,结果显示FeNC-S-FexC/Fe活性的大幅提高源于Fe-Nx活性中心与FexC/Fe和含S物质的协同作用。实验结果也显示FeNC-S-FexC/Fe相较于未硫化时的催化性能有明显提高。在筛选了大量S源后,本文采用S掺杂和热吸附的方法:将S粉研磨混合均匀,然后1100℃温度下进行热活化。由于S单质的易挥发性,S单质不易残留,而且气态的S可以提高S掺杂纳米碳载体活性位点的密度,有利于制备高稳定性的单原子分散Fe-N-C催化剂。本文对制得的催化剂样品进行了形貌表征。利用球差校正透射电镜观察到了许多高度分散的单原子级Fe和少量FexC/Fe团簇的存在。



图1. FeNC-S-FexC/Fe样品的合成示意图以及形貌特征。

进而,对催化剂样品的精细结构进行了表征。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NFS)和X射线吸收近边缘结构(XANES)显示催化剂中Fe原子主要以类似于标准样品酞菁铁中FeN4的形式存在,同时有Fe-C、Fe-S键存在。XPS结果也说明了Fe-S键的存在,同时还有C-S-C活性位点的形成。Fe穆斯堡尔谱也表明了FexC、Fe的形成。


图2. FeNC-S-FexC/Fe样品的精细结构分析。

通过旋转圆盘电极(RDE)和环盘电极测试(RRDE)测试,作者评估了FeNC-S-FexC/Fe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Fe-Nx活性中心与FexC/Fe和含S物质的协同作用,使FeNC-S-FexC/Fe催化剂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都表现出优异的ORR活性(酸性介质E1/2=0.821 V,碱性介质E1/2=0.887 V)和电化学稳定性(10000次循环后无电势衰减)。

图3. FeNC-S-FexC/Fe样品的ORR性能。

更有趣的是,该Fe-N-C催化剂在硫化后OER催化活性得到明显提升。在可充电固态锌-空气电池中,催化剂开路电位为1.46 V,功率密度为149 mW?cm-2,电流密度为363 mA ?cm-2,耐久性好(380次循环42 h)。对于柔性全固态锌-空气电池,折叠成不同的角度,稳定的充电(1.8 V)和放电(1 V)电位,显示出极好的稳定性。

图4. FeNC-S-FexC/Fe样品的锌-空气电池性能。

通过DFT理论计算对催化剂活性位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4种不同的活性位点的吸附能、自由能变化及活化能进行的理论计算表明,FexC存在的Fe-N-C石墨碳层,含S物质减少Fe中心周围的电子局域化,改善与氧化物质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提高了FeNC-S-FexC/Fe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图5. FeNC-S-FexC/Fe样品的理论计算图。

本文的研究工作有效改善了Fe-N-C活性中心的反应效率,可广泛应用于Zn空电池和燃料电池领域。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乔越洋。

该论文作者为:Yueyang Qiao, Pengfei Yuan, Yongfeng Hu, Jianan Zhang,* Shichun Mu,* Jihang Zhou, Hao Li, Huicong Xia, Jing He, and Qun Xu*

Sulfuration of an Fe–N–C Catalyst Containing FexC/Fe Species to Enhance the Catalysis of Oxygen Reduction in Acidic Media and for Use in Flexible Zn–Air Batteries

Adv. Mater., 2018, DOI: 10.1002/adma.201804504

张佳楠教授

博士,直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2008-2009年期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访问学习。2010年入职以来,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16年)、郑州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发展基金(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17年),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2018),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018年),河南“千人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

目前主要从事研究方向:纳米空间尺度内新型碳能源材料的研发。主要围绕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储能机制进行研究。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 Mater., ACS Nano,Adv. Funct. Mater., Small,J. Mater. Chem. A, Chem. Commu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Nanoscale, Chem. Eur. J.等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担任Adv. Mater., Green Chem., Chem. Commu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多个主要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青年基金(2011年)、面上基金(2015年)、河南省联合基金(2016年)、面上基金(2018),并主持1项横向项目(2012年)。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张佳楠简介: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9575

许群教授

199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其后在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国到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曾被评为河南省杰青、河南省创新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创新团队带头人,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等荣誉。主要研究领域围绕新型纳米结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发展了多种新型制备方法,对光电催化、能量转化和储存中材料的应用展开系统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作为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Adv.Funct.Mater.、Chem. Mater.、Small 等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多篇,多篇被ESI列为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前0.1%热点论文。 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长期担任10多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许群简介: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5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