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东北科研院所不少,但每年能就地转化的成果却不多,奇怪的是,一些当地企业吃不饱,纷纷从外地买入专利和项目。大院大所“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东北的一大怪现象。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如何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破除体制的墙?今天的《爬坡过坎看东北》,我们去吉林看一看。
采摘季结束没多久,李成宇就来到种植基地,检查以前安装的照明设备。北纬44度移栽大樱桃,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冬季日照不足,全靠这些灯弥补。
中科光电(长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成宇:植物需要什么光,我们就利用研发的稀土发光材料,精准地给它提供。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这项新技术,现在终于用在东北的农业上。但当初这项技术在吉林诞生时,却落不了地。
最终,这项技术落地在了四川。近五年,中科院长春分院产业化项目573项,在吉林落地的不到四成。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是吉林也是东北的痛。三年前,有人找上了门。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洪杰:
省委书记和省长来找我,就是希望我能够跟四川协商,把这个项目再引回到我们吉林省。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有5000多家企业,这个老牌的国家级开发区,也出现了短板。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赵旭:我们缺乏科技型的企业,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足。
科研团队愿意回归,长春愿意接,双方很快就对接上了,但回归,人家企业有条件。
这种合作模式,在南方并不少见,吉林却没有过,但政府还是答应了,提供2万平方米的场地。争取国资委下属的投资公司参股,政策上的突破一个跟着一个。
要突破就大突破,吉林财政拿出4个亿,高校、科研单位匹配8500万,双方合作支持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李成宇的项目在当地落户了。
创新体制,辽宁打造“科技指南针”“创新数据库”“技术超市”等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将研发和市场有效对接起来;黑龙江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为175个科技项目融资39亿元,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