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联系方式
  • 通信地址: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邮编:200237
  • 电话:000000
  • 传真:021-64252485
  • Email: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上海教卫人才网学者风采栏目介绍陈彧教授

 

  •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http://www.shjwrc.gov.cn
  • >
  • 英才风采
  • >
  • 学者风采
  • >
  • 正文

     

    材料化学界的栋梁之材

    2010-01-15
    华东理工大学 陈彧教授(东方学者)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陈彧教授作为华理的特聘教授还不满五年,却早已成为学校的知名人士,这正应了一句名言: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刚回国三个多月就在影响因子为17.42的Chem. Soc. Rev.上发了一篇华理为第一单位的指导性评论文章。最新的发光点是他和他指导的博士生一起设计和合成了两种新型高性能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DR1-PDPAF-DR1和TPAPAM-GO,这些材料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分子记忆和分子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很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以通讯的形式分别发表在化学和材料学权威刊物J. Am. Chem. Soc. (影响因子8.09)和Adv. Mater.(影响因子:8.19)上。

    陈彧教授是2004年岁末从国外引进到华理的优秀研究人员,他曾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J. Am.Chem. Soc.、Adv. Mater.、 Chem. Mater.、 Chem. Eur. J.、Chem.Commun.、J. Phys. Chem.、Org. Lett.、Macromolecules、J. Mater. Chem.等国际著名和知名SCI期刊上发表,以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颁奖会发表的论文等110余篇,被他人引用1300余次。回国后在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先后荣获上海市创造发明三枪杯奖(1996)、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及三等奖(2007)、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提名奖(2008)等奖项。还曾被授予德国洪堡学者(1999)、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5)、上海市曙光学者(200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上海市曙光跟踪计划获得者(2008)等荣誉称号。

    学成归来 报效祖国

    陈彧教授1996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时就是师长和同学们公认的俊才,多次荣获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奖励,后又以德国洪堡学者、研究员、研究科学家和访问教授等身份游学多所欧美日知名学府,到访过16个国家,学术成就与年俱增。

    出国前陈教授已在上海复旦学习和工作十多年,了解华东理工大学在化学化工界的雄厚科研实力。2004年底回国时在学校引进人才政策的强烈吸引和感召下,毅然决定应聘为华理的特聘教授,担纲组织并成功申报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博士点、组建有机分子光电材料实验室。回国以后,陈彧教授继续与国内外保持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这不但解决了刚回国时经费拮据、测试条件不足的问题,又开阔了科研工作的视野,时刻掌握科研工作的国际最新动态。除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蒂宾根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他以前工作过的大学外,他的合作对象还拓展到了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材料与工程研究院、日本大阪大学、澳大利亚科学院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并选派了部分学生出国交流,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荣获多项重大奖项和多个荣誉称号。

    成功秘诀 夫子自道

    陈彧教授能取得如此高产又高质的科研成果,秘诀何在呢?让我们倾听陈彧老师今年3月应邀在福州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做的“慢谈成功之路”的演讲中的“夫子自道”吧。

    “想要成功的人,务必学会从完全不同的学科中获得灵感!很难想象追求单一发展的人能够获得创新和成功”,“胆大、心细、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或文献观察”,“成功的创新者绝不为失败前景而担忧,从事任何一种创新尝试,必须首先想到失败后的应对措施,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无论是学者、管理人员或企业家,追求完美是大忌讳!只有追求卓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陈彧老师本科论文主要涉及电化学,硕士研究生时转为催化化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又转向金属有机化学与高分子功能材料化学,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事实上,学科的交叉往往是创新的源泉。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说:数学、物理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而化学相对而言更需要大胆、不按常理出牌,也就是更需要创新思维、更需要灵感。陈彧老师曾笑言:“灵感就像小偷,来时无声无息,走了损失惨重。”当然,灵感只光顾有准备的人(华罗庚语),而我们的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时刻准备着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望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科研教学 两手皆硬

    作为一位知名教授,陈彧老师在教学方面也多有建树。他曾为研究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一个学期下来,研究生们普遍反映,听陈彧教授的课,够劲,够味,得益匪浅。陈教授的讲课何以得到学生们如此高的评价,如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呢?这是因为陈彧教授的讲课特色鲜明,富于创新,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奇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的古训。一般的讲课确实是遵循着这一教导进行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未知逐步走向已知。但陈彧教授的讲课却是将学生直接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以影响因子高的学术论文作为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进入新领域的切入点,从而在新领域站住脚跟。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已到达学术前沿。

    “传道、授业、解惑”是韩愈关于教育的名言。但这一思想把学生看作纯粹的受体,完全处在被动地位,与现代教育思想是不太符合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互动的。陈彧教授在课上正是这样做的。他在每节课上,都会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参与教与学,让学生亲身体会专业英语的独特魅力,同学们的评价说明他们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非常赞赏的。

    陈彧老师长期担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生材料化学专业总顾问、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硕、博士点负责人及学校学科建设教授委员会成员,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此外,还投入大量的精力给研究生开设了学位课程,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评价。有位学生听了学长们的介绍后在学校的BBS上留言说:“以后要是能作陈老师的研究生,就此生无憾了!”我想,一个做老师的,能得到学生如此高的评价,才真可谓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