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主业产品订单减少,但春节刚过,西北永新集团便展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一项拉长企业产业链、投资3.6亿元、年产5万吨生物法溶剂的项目即将开工。
对于眼下的这个经济“寒冬”,西北永新集团董事长杨建忠认为“练好内功、稳扎稳打”是企业“过冬”的最好办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创新,使西北永新重新进入全国涂料行业第一梯队。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如此,西北永新集团已连续三年保持了20%以上的恢复性增长速度,实现着自己的第二次崛起。
专业:二次崛起的支点
“专业制造漆,永新创新美。”2009年新年的第一天,西北永新集团将这一广告推上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按照杨建忠的说法,这是永新集团的“重新亮剑”。
西北永新集团的前身,是当初赫赫有名的西北油漆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10年时间里,产品四次获得全国行业评比冠军,六次获得亚军,成为全国涂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并于1993年成为甘肃省第一批组建的企业集团之一,4年后又发起成立了西北永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正当人们为西北永新托起又一个“甘肃制造”品牌叫好的时候,一场危机悄悄地来了。
决策失误和管理混乱,使其主营业务严重萎缩,西北化工面临退市危险;募集资金投资失误,使子公司多数亏损,难以为继;委托理财巨额亏损,对外担保损失巨大。到1994年底,西北永新已累计亏损1.5亿元,企业由此进入了一个长达10年的“休克”期。
2005年,新领导班子临危受命。面对“主业已没有希望”的议论,新班子一致认为,企业虽然举步维艰,但年综合生产能力达5.3万吨、可生产17个大类600个品种的优势还在,产品还有市场,“永新”品牌还有吸引力。
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针对危机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西北永新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了以集团为决策、投资、监督、管理中心,以子公司为生产经营中心的科学管理体制,提高了整体管理效率和水平。创新的因子也开始从管理向技术、产品和企业文化等领域传递。
2005年当年,西北化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45%以上,产量和销售收入创公司上市9年来的最高纪录。2006年,已连续亏损3年的西北永新实现扭亏为盈,摘掉了“ST”帽子,彻底化解了西北化工的退市风险。
2006年,集团制定并实施了以“321工程”为核心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即投资35亿元以上,建成“永新化工园区”、“永新置业园区”、“永新生物化工园区”三大园区,同时,以永新集团下属的陇神药业为基础做强药业;以天虹公司为基础,做好颜料化工业;投资5000万元,以涂料、精细化工研究为重点,建成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永新精细化工技术中心”。
2007年,西北永新用一年时间完成了涂料主业的异地搬迁改造,并建成了国内先进、西北一流、节能环保的5万吨涂料生产线,且一次试车投产成功。
2008年,在西北永新集团确定的26项研发项目中,西北化工成功试产11项,并与用户签订了长期订货合同。其中,涉及水性氨基、水性环氧、水性丙烯酸、水性环氧酯等水性系列工业涂料的研发成功和成功应用,不仅创造了1100多万元的产值,而且进一步优化了产品结构,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创新也使企业与市场达到了高度融合。截至年底,西北永新完成营业收入2.4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全集团在消化历史潜亏1.2亿元的基础上,实现利润2000余万元;职工年均收入在解决拖欠职工“三金”1600多万元的基础上,比2005年增长7200余元。
面对当下的金融危机,杨建忠说,不论是应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危机,还是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市场危机,创新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