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废旧橡胶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在废旧橡胶综合利用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需要制定哪些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推动废旧橡胶产业健康发展?近日,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的废旧橡胶综合利用座谈会上,这一系列问题被一一展开。与会的30多家橡胶行业骨干企业希望通过这场集体的探讨,为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的良性发展寻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要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规范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橡胶行业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循环经济、环保工作做到底,这是增强行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行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关键。”面对在座的企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鞠洪振的这番话掷地有声。据悉,协会将加大与环境保护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通过各方努力,力争加快相关条例的出台。
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的瓶颈
“废旧橡胶主要是指废旧轮胎,大量废旧轮胎的长期露天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不能自然降解,容易滋生病菌,产生自燃。但废旧橡胶也是一种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已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并通过先进技术和工艺的运用加大对废旧橡胶的综合利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废橡胶综合利用分会专家夏云标对记者说。
建国以来,我国废橡胶利用行业回收利用废旧橡胶1800多万吨,累计为社会创造产值320多亿元。目前,我国橡胶行业已在废旧橡胶综合利用产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产品生产范围涉及再生橡胶、硫化橡胶粉和旧轮胎翻新等,并培养壮大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废旧橡胶处理和利用的大中型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再生胶生产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7年占到废旧橡胶利用率的88%以上。
据橡胶协会统计,我国目前的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率达到70%,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接近90%。事实上,在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的结构、观念和技术水平上,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除此之外,我国废旧橡胶综合利用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大,致使一批家庭作坊式回收、利用企业充斥市场,成为破坏环境、生产伪劣产品的来源地,并对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大多数从事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生产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装备落后、环保措施不力;轮胎翻新利用率不高,并在市场上出现了在旧轮胎胎面上重新刻花、在骨架层打补丁的假翻新和伪翻新行为,影响使用和安全。
“目前,我国废旧轮胎的年产生量在1亿条以上,但翻新率只有8%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用户一条轮胎用到报废的消费习惯有关,另一方面在于载重车的超载,致使大量轮胎不具备翻新条件。此外,我国再生橡胶和胶粉后加工应用不充分,对废旧高强力输送带的修复和利用率也不高。”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废橡胶综合利用分会秘书长曹庆鑫说。
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面对我国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率亟待提高以及业内存在的种种现象,不少与会代表表示,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的相关产业政策具有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废橡胶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无序。他们一致认为,我国应尽快出台废旧橡胶资源综合利用法规或管理条例,在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财政及税收政策等方面明确和支持国内废旧橡胶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推进产品优化升级步伐,加大清洁生产力度,保护环境,规范市场。
“到2020年,废旧橡胶的产生量将达600多万吨,如果不改变目前的废旧橡胶的利用结构,废旧橡胶的利用形势将更加严峻,废旧橡胶制品污染环境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应当以新轮胎生产为主,强化源头管理,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减少废旧轮胎的产生量,延缓其产生周期。同时,还应强化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这方面,名牌轮胎生产企业已起到了表率作用。就目前情况而言,首先要处理好、用好国内产生的废旧橡胶,国家应当严格禁止一切废旧轮胎和废旧橡胶产品的进口。”鞠洪振说。
在此次会议上,许多企业代表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声音:中国废旧橡胶综合利用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来自固特异公司的福特先生认为,在收购、运输、处理、利用上,应当在税收以及运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尤其要对加工、利用环节减免税收,使企业有利可图,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其发展。
“要努力攻克对钢丝绳芯高强力输送带做再生橡胶的切割、分离和利用难题。”来自浙江双箭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郎洪峰说。他同时认为,应当引导轮胎生产大企业、大公司在利用技术、人才、设备优势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做好对全钢载重子午胎的回收与翻新。同时,这些企业应当与翻胎厂加强合作,研制翻胎新工艺、新设备,制订翻胎行业操作规范。
湖南吉普橡胶厂厂长高耀富一再强调,必须改变目前重回收、流通,轻利用的现状,重点发展无味再生胶、合成再生胶和专用再生胶的生产及其后加工利用。
南京金腾橡塑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德威则表示,国家应在发展方向、新技术应用、环境保护方面等出台明确规定,鼓励社会重视和使用再生资源产品,对翻新轮胎及再生胶、胶粉生产企业实行准入制。此外,他认为还应该对废旧橡胶综合利用企业实行准入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