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碳酸钙助力涂料塑料等下游产业实现节能减排
2008-7-3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理事黄添源:碳酸钙在涂料行业的应用,具有很好的节能减排意义。一方面,碳酸钙可部分替代钛白粉。钛白粉是涂料中不可缺少的白色颜料,但又是典型的“两高一资”产品,生产技术要求高,产品价格贵。加入碳酸钙可将钛白粉充分地顶托铺展在涂层表面,减少了钛白粉用量,可大幅度降低涂料成本。另一方面,碳酸钙的使用可以推动水性乳胶漆的发展。碳酸钙作为体质颜料,用于乳胶漆有14个方面的作用,如提高干遮盖力、提高颜料体积浓度、提高涂膜化学稳定性、耐酸碱性好、耐候性好等,使水性漆性能日臻完善。现在中国水性漆得到了迅速发展,减少了涂料行业对石油类原料的消费,也减少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
 
    中国塑料加工协会改性塑料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英俊:中国现已成为世界塑料制品大国,塑料制品的生产和消费量大、应用面广。大家知道,塑料都是用石油或煤炭外加高电耗来生产的,对塑料加工行业来说,节约合成树脂消耗量就是最大的节能。而碳酸钙是塑料制品中的填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碳酸钙用量就可大幅度减少合成树脂用量,达到节能的目的。目前根据塑料制品的不同用途,碳酸钙的添加比例最高可达到60%-70%。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可节约合成树脂300万吨以上,而生产这些树脂,需要1000万吨以上的石油或煤炭资源。碳酸钙填充的塑料材、料仍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基体塑料的抗冲击性能。碳酸钙的存在还可以提高塑料制品表面的印刷性、消光性等。
 
    另外,碳酸钙对土壤和地下水质均无害,废弃塑料被填埋后,其中的碳酸钙本身不含有害重金属,化学需氧量值为0,这比其他填充材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研究表明,含有碳酸钙的塑料薄膜在被填埋后,可与二氧化碳及水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脱离薄膜,留下的微孔可增加塑料薄膜接触周围空气和微生物的面积,有利于进一步降解。含有碳酸钙的塑料制品在焚烧时,其中的碳酸钙可以吸收氯化氢、硫化氢等酸性气体,消除生成二恶英的隐患,减少焚烧产物中的有害物质数量。而且碳酸钙的存在会使塑料材料遇热膨胀,形成无数的微孔,增大了可燃物表面积。实验表明,100克含有30%碳酸钙和1%焚烧热氧降解剂的聚乙烯薄膜,完全燃烧所需时间仅为4秒,而同样重量的纯聚乙烯薄膜所需时间要12秒。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室主任宋宝祥:碳酸钙的高白度、高遮盖力、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低成本,决定了其作为造纸白色粉体矿物材料的优势地位。近年来,纸张产量的快速增长和碱性造纸技术的普及,拉动了国内造纸用碳酸钙消费量的快速增长。2006年国内造纸业耗用碳酸钙达到305万吨,同比增长了27.46%,约占造纸白色矿物粉体总消费量的58.6%。根据我国造纸业2010年规划,届时纸产量将达7600万吨,对碳酸钙的需求量约为380万吨,其中轻质碳酸钙与重质碳酸钙的消费比约为4比6。增加碳酸钙的使用,一是可以提高纸浆白度减少漂白剂用量,二是可以提高纸张遮盖力使纸张减薄。这都有利于造纸行业的节能减排。
 
    中国橡胶工业研究院高工吕百龄:碳酸钙在橡胶工业用作填充剂。通过超细化和表面活性处理,碳酸钙的使用性能可以得到大大提升。碳酸钙可以部分替代以石油资源为原料的补强剂炭黑,对橡胶行业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07年,橡胶制品工业消费的碳酸钙达到67万吨。预计到2010年,橡胶制品工业消费碳酸钙将达到80万吨以上。
(责任编辑: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碳酸钙助力涂料塑料等下游产业实现节能减排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纤维制品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通用分析仪器
物性测试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