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2007年,火热的粘胶纤维。今年以来,粘胶纤维市场开始逆转。日前,在浙江华瑞主办的"2008中国杭州粘胶产业论坛"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产业形象,听到了"看到发展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这一会议主旋律。
火热的2007年,火热的粘胶纤维。这一年,粘胶短纤价格从年初的15050元/吨一路冲高到12月的2 1900元/吨,刷新了粘胶纤维价格10年来的历史新高,成为当年化纤行业众多品种中最亮丽的明星。
业内高兴,期待2008年的粘胶纤维能继续这一辉煌。
业内担忧,如果一哄而上,粘胶行业难得的发展局面将受到重创,进而会对化纤产业链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日前,在浙江华瑞主办的"2008中国杭州粘胶产业论坛"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产业形象,听到了"看到发展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这一会议主旋律,本次论坛充满了浓浓的理性思考氛围。
高价的市场支撑力能有多久
今年以来,粘胶纤维市场开始逆转,4月,粘胶短纤价格一路下滑,下降幅度平均在280元~350元/吨之间。在市场交易低迷的影响下,不少厂家已经开始采取"先用货后结算"的销售模式,以减少价格下降带来的市场风险。
针对这种市场现象,与会代表分析到,粘胶纤维作为原料中间环节,由于上游棉短绒价格已经从今年3月的65 00元/吨下降到4800元/吨左右,使粘胶纤维价格上升的动力减弱;同时,原料价格的上升并没有带来下游人棉纱价格的同步提升,部分30s人棉纱厂家出厂价已经从27000元/吨的价格下降到目前的22000元/吨的促销价,在客观上也抑制了上游粘胶纤维价格的提高。
面对这种市场形势,与会代表在感慨"市场之手"的力量时,谈及更多的是不要盲从,市场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价格波浪式的起伏是正常现象。
专家指出,我国粘胶行业每几年就会遇到一个发展高峰。在丰厚利润和巨大需求的吸引下,2007年的粘胶产能释放速度明显加快。重要的是,企业要对市场保持清醒认识,从而确定未来发展目标。
原料"卡位"争夺战本次论坛,国际著名特种木浆粕供应商---鲍利葛工业有限公司从挪威总部来了4位高层管理人员听会,以期获得更多来自中国粘胶纤维市场发展的一手资讯。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DavidCh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粘胶纤维是鲍利葛公司的特殊产品,公司会根据粘胶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市场表现进行有效调控。
作为年产27万吨特种木浆粕的供应商,鲍利葛工业有限公司1/3的木浆粕市场在中国。
而总部在新加坡,专业生产高纯度木质纤维素的赛得利国际集团部门经理黄健全,以及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森林产品生产商的TembecCellutions技术和发展部副总裁德巴吉尔博士,用大量翔实的数据表明,未来粘胶纤维市场还将持续增长。因为在最具活力的亚洲市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每人每年新增1千克天然纤维使用量,天然纤维的需求就会增加1吨,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棉花的实际需求量超过供应量的1.4%,全球的粘胶短纤每年就要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2%才能满足需求。而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使皮棉的性能得到更好的提升,使棉短绒和棉浆粕越来越少。因此,他们认为,未来木浆将逐步取代棉浆,成为粘胶纤维新的重要原料。
目前,国家为了解决原料不足问题,对进口木浆采取的是零关税,这加快了国际木浆制造商进入中国的步伐。而国内棉浆粕生产企业正在面临的更加严重的环保压力,也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面对进口木浆的大量涌入,与会的棉短绒、棉浆粕企业代表表示,只有利用棉短绒特点开发出不同的棉浆品种,才是国内棉短绒、棉浆粕企业在未来的原料市场争夺战中唯一可以制胜的利器。
粘胶纤维的"绿色"路经
赛德利国际集团的黄健全经理在大会发言时称,从种植林木到生产出浆粕,赛德利集团的每一个发展规划,都要考虑对当地环境、对社区的影响,并请当地社区的居民了解企业生产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给现场的国内企业代表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会后,不少企业代表表示,未来企业的发展,早已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为,给子孙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粘胶纤维的先天不足是,在生产中所加入的各种化工原料在经过化学反应后,几乎都以"三废"的形式排出。我国粘胶纤维专家、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教授级高工邱有龙在接受采访时称,由于粘胶纤维污染严重,但又有生产连续性强等特点,因此,未来粘胶企业在保持高质量连续生产的同时,必须做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邱有龙呼吁企业要开发和改进环保技术,研究和改进原料浆粕的反应性能,减少磺化工艺过程的副反应,对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利用进行深入研究。他举例说,意大利SNIA粘胶长丝工厂的经验是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废水中的污泥脱水后制成石膏再出售,奥地利兰精公司的废水处理后可以养鱼,国外能做到的,国内企业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
依靠提高技术含量,来提升粘胶纤维的"绿色形象",这才是粘胶行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