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石化的“第一涨”吹起全民集结号 |
|
2008-1-15 和讯网 |
|
让广大普通劳动者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现阶段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收入分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且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也是进一步改善民生工作的应有之义。因此,公众对涨工资无不翘首以盼。
然而,2008年涨工资的“第一枪”却出现了几乎一边倒的“讨伐”浪潮。原因不为别的,就因为打算涨工资的是垄断企业中石化。根据有关报道,此次中石化准备给全体人员普涨工资,且人均涨幅在300~350元。
当然,中石化涨工资的理由也似乎是很充分的:除了本系统内的人员对现行工资较低而日渐不满外,还有更有力的支持者国资委作后盾。这不,去年4月份国资委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状况的调查明明白白地显示,垄断行业的工资增长率远远低于竞争行业。
垄断行业的工资不如竞争行业的工资?这究竟是事实真相还是在考验老百姓的智力?前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位副部长不是在公开场合讲过:包括石化在内的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间吗?
到底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管。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平均”二字迷惑了群众的头脑。
如果说,以中石化为代表的垄断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目前不是很高,恐怕也不是虚言。毕竟,在老百姓的口诛笔伐中,在管理层三番五次下令“限高”后,普通员工的工资增长确实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就以这次酝酿的涨工资幅度来看,平均涨幅也大致在10%上下,相比GDP超过11%的增幅和高达40%多的净利润增长速度(按中石化去年前三季度的报表数据),这样的工资上涨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仅如此,即使是相对于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8.5%的增幅(截至去年前三季度),中石化的工资调整似乎不是“高”而是“低”了。
但是,应该清醒看到的是,“平均”工资背后无法掩盖垄断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这也正是广大老百姓包括垄断企业内部普通员工最为不满的地方。据有关部门不久前对上海部分国有企业的调查发现,一些企业集团的正职经营者,最低年薪为20万元左右,经营者的实际工资收入大约是高收入的一线职工的10倍左右,是一般收入一线职工的20倍左右,是低收入一线职工的30倍左右。显而易见,国有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已经大大超过我国城乡之间或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而随着国有垄断企业纷纷改制上市,公司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更为惊人。据统计,在2006年度,全部上市公司前三位董事报酬总额平均为73.38万元,前三位高管报酬总额平均为82.24万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资委的调查发现,没有一家中央企业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而且只有一至两家收入超过5万元,99%的央企年均工资都在5万元以下。高管的高收入更衬托出普通员工的收入水平低下。消除垄断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悬殊,恐怕也应该成为垄断企业工资改革的一大重点。
还应该引起关注的是,中石化2008年的“第一涨”会不会引起其他垄断企业以及竞争性企业的连锁反应。客观地讲,目前我国工资普遍上涨的冲动十分强烈。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低工资水平的历史“欠帐”,因而企业“让利于民”应该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必要举措;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和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与保障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职工的“隐形”收入。此外,物价上涨水平的加剧,也增加了劳动者加薪的理由和“话语权”。
从切实改善民生的角度来看,虽然采取措施压制垄断企业高工资的“限高”政策依然有存在的必要,但如何尽快提高包括垄断企业普通员工在内的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才是垄断企业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真正着力点。(来源:和讯网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 |
(责任编辑:蓝剑) |
|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
|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
发表 对“
中石化的“第一涨”吹起全民集结号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