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会展报道 > 正文
 
小氮肥站在十字路口艰难抉择 企业需要蜕变
2007-9-3       中国聚合物网
    

  主持人:秉恒

  本期嘉宾: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杨春生

  湖南湘潭县韶山氮肥厂副厂长肖金平

  河北正元化工集团公司销售部长张志明

  湖南省天润化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成主任

  宁夏丰友化工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学军

  小氮肥在十字路口艰难选择

  主持人:小氮肥企业有过自己的光荣,但今天它却面临着重重危机。它必须做出最后的选择吗?

  成主任

  小氮肥企业诞生于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是中国化肥工业的先行者。小氮肥是在中国本土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支农企业,为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开始设计小氮肥装置;1958年,由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建设的中国第一家小氮肥厂开业。我国小氮肥行业鼎盛之时曾有2000多家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0多家小氮肥企业生产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碳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碳铵凭借自身价格较低、容易被土壤吸收等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但低浓度的小氮肥仍不如含氮量高的尿素更符合农业需要,因此尿素产量逐年提高。1973年我国开始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13套大型化肥装置,特别是在以后的10年间又继续进口了19套大化肥装置后,小氮肥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困难,很多的小氮肥企业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徐学军

  碳铵这种产品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民的耕作习惯了,农民施到地里必须马上用大水灌溉,但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喷灌或者滴灌。另外,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留下来种地的大多是老人,50公斤尿素的施肥面积要比较碳铵高出很多,农民施用起来比较省力。另外,尿素的效果更明显,农民觉得看得见摸得着。

  近几年,原料的价格不断上升,并且呈继续上升的趋势,这对于仅煤、气和电就将近占了化肥成本70%的小氮肥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按目前合成氨用电平均比大工业用电低0.2元,每吨合成氨耗电1500千瓦时计算,如果取消优惠,每吨碳酸氢铵将增加成本80元,到时候面临亏损。现在,离原料地近的煤头企业生产碳铵还有点优势,一些没有优势的企业都因成本太高而放弃了。

  杨春生

  目前,我国的氮肥工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大氮和小氮都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虽然说小氮肥企业存在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劣势,但在这场调整风潮中,小氮肥同样有机遇。在我国氮肥工业发展历程中,类似的调整已经经历过好几次了,每一次调整过后,会有一批原来很小的企业壮大,而一些先前的大型企业却退出了领先地位。但总体上来说,在面对调整时,大氮企业的日子相对好过一点,小氮企业的压力更大,危机更大一些。大氮企业每次调整之后留下来的会多一些,而小氮企业的数量会减少很多。经过几十年发展、优胜劣汰,我国小氮肥企业数量减少了很多,多数地区只有1—2家小氮肥企业生存下来。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决定了我国氮肥工业大中小并举的局面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会根本改变。调整的结果只会是一批企业规模更大了,发展更快了,整个氮肥行业集中度更高,氮肥生产的效率更高。

  国家政策给予小氮肥企业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企业应积极应对,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对化肥行业进行整合,发展高浓度肥料,减少低浓度肥料生产,并提高企业规模,实现企业大型化。同时,国家抓节能减排的决心非常大,小氮肥的高耗能高污染更加限制了其发展前景。内外受限,全国各地的小氮肥企业应认清形势,早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出路。

  小氮肥需要重新认识自己

  主持人:处在十字路口的小氮肥必须充分地认识自己,找出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出发。那么,小氮肥到底如何认识自己呢?

  张志明

  近几年,我们公司碳铵的产量由600多吨下降到现在的60多吨,市场下滑比较明显。因为农民觉得用碳铵比较费事,施肥时得用土盖起来,比较麻烦,要不就挥发了。但是农民施用碳铵的成本低于尿素、复合肥,按照含氮量计算,尿素为47%,碳铵为17%,而尿素的价格今年曾经到了1600元/吨,而碳铵的价格仅为430元/吨,农民使用碳铵比尿素便宜,对于一些爱便宜的农民来说,会选择多用碳铵、少用尿素。从农民的用肥习惯上看,春季小麦催长时,碳铵用量还有明显的提升,说明碳铵的市场需求空间依然存在。

  肖金平

  我们的承包期截止到今年底,现在当地政府已经公布了整体转让氮肥厂的公告。我们这个厂历史遗留的包袱太沉重了,连去年的职工养老保险都没有交。从稳定职工的角度出发,政府当然想整体转让后,妥善解决职工后顾之忧。这也是很多小氮肥企业面临的问题。如果不是因为银行债务、职工养老保险等问题,小氮肥的生产还是有市场需求的。湘潭是个农业大县,我们氮肥厂地处320国道云湖桥地段,背靠湘黔铁路,交通十分便利,经过多年来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发展到现在的年产合成氨3万吨,折合碳酸氢铵12万吨,由于利用本地煤为原料,成本相对低一些,年产值达5200万元,一年可以赚500多万元。

  虽然现在的高浓度化肥发展比较快,但对于湘潭这个区域市场来说,由于外地的化肥受交通、市场运作能力等各方面限制,我们生产的小氮肥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几十年形成的施肥习惯,农民在短期内不容易改变,有需求就会有生产。但现在政府决定整体转让,我们也没办法。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极难解决,或许转让是唯一的选择。

  徐学军

  前几年,碳铵抓住机遇转产尿素还行,现在转产越来越难了,成本太高,面临资金困难。两条路可能供小氮肥企业选择,一个是被兼并,条件还得是有资源优势或其他让人看得上的东西,二是关闭,现在市场一方面在萎缩,而另一方面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大多数小碳铵生产企业都是耗能大户,又是污染大户。小氮肥企业如果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三废”根本无法达标排放。小氮肥确实还有一点市场空间,但面对如此严酷的生存环境,势单力薄的小氮肥还能撑多久呢?何况这点市场空间在供给充裕的尿素挤压下,正在日益缩小,没了需求增加的拉动,小氮肥处境非常不利。

  小氮肥走适合自己的路

  主持人:通过对小氮肥企业各方面情况的分析,他们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杨春生

  一些小氮肥企业终究会退出市场,但至于哪些氮肥企业会被淘汰,哪些会逐步发展壮大,这个只能由市场决定。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个小氮肥退出市场是因为政府关掉的,只有市场才能决定小氮肥生死。我认为,经营陷入困境的小氮肥企业有两条路:如果自身没有地理位置、原料、人才等任何优势,并且生产设备经过近几年的承包经营,装置保修不力,严重老化,被压榨得差不多了,那么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出让土地等方式安置好职工后退出市场,这也是一条出路,继续硬撑着生产下去只会越陷越深;如果企业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还有被其他氮肥企业利用的价值,则可以选择资产重组,整合到其他大企业大集团。当然,还有一部分小氮肥厂资产相对良好,这样的企业可以在满足区域市场小氮肥需求的同时,多考考察一下其他相关化工产品的市场,坚持做出特色来,在小的市场空间里谋求发展。我不赞成小氮肥企业在当前的调整期,新上大氮装置,一方面投资太大,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尿素产量急剧增加,产品供过于求,盲目上新的大氮装置可能造成更大的困难。

  张志明

  从整体上来看,碳铵一般是企业多个化肥产品中的一种,按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可以生产甲醇、硝酸钠、亚硝酸钠等产品。预测哪种产品市场形势好,就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多生产哪种产品,相应降低碳铵的产量。我个人认为,我国碳铵的市场还是会延续一段时期。现在最困难的属于产品单一、规模偏小的小氮肥企业,虽然可以利用合成氨生产一部分甲醇等产品,但规模太小的企业也不会占优势,另外,现在改产尿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成本太高了,一套小的尿素装置都得花费2亿多元。我们的碳铵之所以还没有停产,是因为停下来后设备会报废,加上碳铵的市场毕竟没有消失,碳铵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还是有一定位置的。同时,我们公司是煤为原料的化肥企业,具有年产20万吨氨醇的生产能力,企业规模大、产品多,完全可以按碳铵的市场需求调整生产量,碳铵市场不景气就少生产一点,省出来的合成氨用于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徐学军

  小氮肥企业具备一定的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而且拥有自己生产的基质化肥、市场和销售网络。而现在国家提倡配方施肥,小氮肥企业可以在复合(混)肥方面动一动脑筋。目前我国的复合肥市场比较混乱,而在地方化肥市场上口碑不错的小氮肥企业可以在复合肥开发方面大有所为。复合肥生产工艺、技术要求并不复杂,小氮肥企业对当地土壤肥力、种植习惯都比较了解,只要能本着为当地农民增收服务,提高复合肥的质量,肯定会取得农民的认可。立足当地的小氮肥企业比较外地企业更具有优势,生产的复合肥更贴近市场,另外提供农化服务更方便,只要让农民买到货真价实的好肥料,市场地位应会不断巩固。

  成主任

  1986年,当时的化工部在河南省辉县化肥厂、山东省邹城县峄山化肥厂和山东省平度县化肥厂进行了碳铵改尿素的技改试点工作。可以说,20年前小氮肥的碳铵改尿素技术改造,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可惜一些企业却没有觉察到市场即将发生变化,失去产品转型的最佳时机。以前我们也是一家生产碳铵的企业,经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现在主要生产尿素。小氮肥行业发展中的重点是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产品更为符合市场的需要。

  可以这样说,即使今天走出困境的小氮肥企业也是高度重视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市场在变化,借助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产品结构调整则迎合了市场需求,忽视这两点十分危险。昊华骏化集团有限公司最初只是一个3000吨/年规模的小合成氨厂,发展到目前在中国氮肥50强中排名14位,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抓住了化肥行业调整的机遇,在大力兼并重组的同时,大力采用同行业最新的技术,大搞技改,在做大做强农用化学品主业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加大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迅速开发化工新产品,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整合各子公司资源,开发生产煤气、氨、尿素和甲醇等下游产品。这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案例。

(责任编辑:蓝剑)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小氮肥站在十字路口艰难抉择 企业需要蜕变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仪表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行业专用测试仪器
通用化学化工测试分析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