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化所启动两项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研究工作 |
|
2007-9-3 中国聚合物网 |
|
近日,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承担的两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西南‘三江’地区优势矿产主要矿床类型成矿作用”和“西南喀斯特地区天然有机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效应”研究启动会在地化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会议由副所长王世杰主持,中科院资环局副局长常旭及地化所承担上述项目的科研人员约25人参加了会议。
“西南‘三江’地区优势矿产主要矿床类型成矿作用”项目是以西南“三江”地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经西南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尤其是滇西川西“三江”地区(即“三江”地区中南段)为研究区,以Cu、Pb、Zn、Au、Ag等优势矿产的主要矿床类型为重点研究对象,以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事件的关系为主线,以巨量成矿物质聚集的成矿过程为核心,通过对该区优势矿产主要矿床类型成矿作用的深入剖析,揭示该区大规模成矿事件与重大地质事件的时空耦合关系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确定主要矿床类型的成矿作用过程以及矿床尺度、矿集区尺度和成矿区带尺度的成矿模式,建立该区优势矿产主要矿床类型的成矿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成矿规律,提出在该区找矿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为深入认识全球性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成矿作用方式提供重要范例,为在该区的进一步找矿预测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西南喀斯特地区天然有机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效应”研究,将系统阐述天然有机质在我国西南地区以碳酸岩为主要地质特征的地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有机质的源汇转换、循环特征与归宿,阐述有机质与养分(碳、氮、磷和硅)循环之间的耦合关系,揭示有机质对有毒污染物(锑、砷、硒、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的迁移转化行为和毒性的影响机理与程度,建立西南喀斯特区域有机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归宿、及与人体健康关系认识的基本框架,为地区污染过程、控制机理、污染毒性预测模型的建立及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理论。
会上,“西南‘三江’地区优势矿产主要矿床类型成矿作用”项目首席科学家、党委书记、副所长胡瑞忠研究员和“西南喀斯特地区天然有机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效应”项目首席科学家、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丰昌研究员先后介绍了上述项目立项的科学意义、研究目标、预期成果、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计划安排、管理机制、经费预算与资源集成方案,并详细讨论和确定项目子课题的任务分工。
|
(责任编辑:晓靖) |
|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
|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
发表 对“
地化所启动两项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研究工作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