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专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近日透露,全国90家民营油企正与9家跨国巨头谈判,酝酿联手“卖身”外企,其中15家已签署意向协议。此举若成为事实,无论对中石油等国有油企,还是对整个中国石油行业,都不是好事。(《京华时报》6月20日)这些民营油企为什么要联手“打包”出售给外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石油行业在近年来称得上是一个暴利行业,这些待出售的民企在这一行当一般也都经营打拼了几年乃至十几年,论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退出石油行业的。那么它们遇到了什么“万不得已”的事情呢?垄断,国有大石油公司对油井开采和油品进口权的垄断。此举就像一个大人掐着一个小孩的脖子,要死要活全凭大人的“良心”。想想看,在这样一种处境下生存,日子是多么难过。这还不说要面对内部激烈的竞争和外部跨国石油公司的“追杀”。可以说,生来就“弱不禁风”的民营油企能撑到现在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中国石油市场自今年1月1日起的正式对外开放本来给了民营油企一线“咸鱼翻身”的生机。然而,由于随之而来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规定油企的油库容积须达到1万立方米、注册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使得众多民营企业只好望而却步。再加上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迟迟未能理顺,因此,对数以千计的民营油企来说,预想中的黄金时代并未就此出现。商务部公布的今年首批8家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企业名单中,只有1家民企榜上有名。这个结果再清楚不过地彰显了民营油企被边缘化的现实。
民营油企的处境不过是中国民营经济在“夹缝”中生存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虽然学者们在努力呼吁打破国企的垄断,对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市场,国家也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这些政策落实到具体环节和部门,则困难重重,甚至有关部门还推出与此相左的政策。很明显,民营企业要想在这些垄断行业占有一席之地,难上加难。除了市场准入外,现行财税政策对民企的竭泽而渔,也使广大民企面临生产经营危机。
对民企的歧视和打压,不仅使得民众在资源、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行业没有享受到由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的高效率服务,也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长期长不大,并培养了一些民营企业领导人的短期行为。而民企衰败的结果得利者并不是国有垄断企业,反而是对中国市场一直虎视眈眈的外资企业。试想,谁会与一个一直“欺负”自己的人合作?我国规模最大的民营油企之一、中原石油董事长孙玉明就说得明白,很多当地的民营老板去年起就抱着这样一个观念:宁可暂时停业,也不卖给中石化或中石油。他们一直在期待WTO大限之后与外资联合。而外企也正好趁民企“伤痕累累”的时候,利用自己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将其“收编”,这就是近年来民企为什么纷纷和外资合资的原因。
外资“收编”民企后,借助后者辛苦建立起来的产品、销售渠道甚至品牌等,进入中国市场,坐享胜利果实。以上述要出售的90家民营油企为例,大多已在成品油流通行业摸爬滚打了10年以上,平均资产上千万元。当外资掌握了原本由民企拥有的市场资源后,由于它们在体制机制、资金实力以及市场经验、服务意识上都超过国企,对国企的竞争优势将会显著增强,也就得以在较短时间里形成挑战几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实力。可以预见,这个趋势一旦蔓延开来,国有石油巨头目前占据的绝对优势将不会永远保持,未来甚至可能丧失一部分主动权。此种结果虽然对民众有利,但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可能因此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