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作为国民经济的配套工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重要地位也日益凸现。为了实现涂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涂料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应当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实施“三大发展理念和三大调整”。
三大发展理念:
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涂料要改变现有的企业规模小,数量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局面,通过科技、资源、能源一体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形成分布合理、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涂料生产布局,使有限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要建立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形成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条龙,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推进涂料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清洁生产发展理念。涂料行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改善工艺控制,通过改变原材料投入,有用副产品的利用,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以及对原材料的就地再利用,在工艺过程中的循环利用,将原材料消耗量、废物产生量、能源消耗、健康与安全风险以及生态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加强生产管理,改造原有设备,控制环境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从源头上减少和逐步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以推进涂料工业的稳定发展。
三,绿色涂料发展理念。我国正在建设节约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大力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不断推进涂料品种向水性化、高固体化、无溶剂化和粉末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公众和社会对涂料安全、健康性的需求,以推进涂料工业的良性发展。
三大调整:
一,增长方式的调整。近几年来。我国涂料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涂料总量从2000年184万吨到2005年猛增到382万吨,短短五年增加了二百万吨。2006年涂料总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突破500万吨,这是涂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表明我国涂料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保持涂料工业的适度增长,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十分必要。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的这种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劳动力的廉价和环境的投入来获得的,且从涂料总量结构来分析,中高档不足,低档过剩,特别是环保型、技术含量高的涂料比重不高,传统的溶剂型涂料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为此,涂料工业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资源和环境的投入,以低水平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效益来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要将依靠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着力点,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增加科技的有效投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又好又快的涂料发展模式。
二,产品结构的调整。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涂料工业的发展。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涂料产品的结构调整。
涂料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市场的需求,实施精品战略,缔造核心竞争能力。专业化生产是规模经济的表现,有质量的规模经济又是市场竞争的本质体现,我们应当以专业化优势为基础,打造涂料精品,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形成有质量的规模经济。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高档涂料产品,集中力量致力于开发具有前瞻性、领先一步的核心产品,获取高附加值,拥有较长时间、较为稳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产品要向高科技含量、高质量、多功能方向发展。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涂料产品,重点加强现有产品的深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产品开发要向环保型方向发展,在解决高档涂料用的关键原材料的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和耐久性的功能性涂料。
品牌要向国际化发展。我国目前涂料企业有八干余家,上万个品牌,且涂料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知名品牌贫乏,在世界涂料销售额前10名的涂料企业中,没有1家是中国的企业。因此,涂料企业要重视品牌的效应,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努力实现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提出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即:大力扶持中国涂料名牌产品和企业,建立建全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企业集团的成长,力争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百家年销售额超过l亿元的企业,使排名前30位的企业集团的产量和销售额在行业中的比重超过60%。
三,积极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实现涂料可持续发展,人才是涂料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涂料企业要转变观念,逐步从原来的人力成本观转变到人才资源观。由原减员增利转变到人才增效上来,建立和健全培养人才、聚集人才、激励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机制和制度。
加快人才结构的调整,必须加大人才资本的投入,要大力引进企业真正需要的高学历人才、紧缺人才和成熟人才,建立高端人才队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首席人才的培育,形成一支具有涂料研发,生产技术,应用服务等多层次的人才精英队伍。
此外还要加强人才的培育。开展涂料各种类型专业人才的培训,持续抓好以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工作,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度。
最后,建立人才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以人为本,通过绩效考核和创建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办法,调动企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要积极制定和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者激励考核办法,努力探索科技人员、营销人员和生产第一线上关键岗位人才激励和分配机制,逐步扩大这部分人薪资在分配总额中比重.以促进员工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