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国家对塑料制品出口频频念起“紧箍咒”。从2006年9月15日国家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到今年7月1日又将出口退税率下调至5%,再到7月23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将塑料制品列入新增加工贸易限制类出口目录,不难看出,国家政策调控的意图非常明确:限制塑料制品大量出口。
客观地说,塑料制品大量出口,不仅为国家换来了大量外汇,还解决了上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展功不可没。那么,国家为何要对塑料制品出口频亮红灯呢?
一是为了缓解塑料原料供需矛盾。我国塑料原料一直产不足需,对外依存度普遍较高。近几年,随着几大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加上电石法PVC产能快速增长,塑料原料自给率虽有所提高,但目前对外依存度仍超过43%。在塑料原料大量进口的同时,每年又有大量塑料制品出口,而且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2006年,我国五大合成树脂进口总量达1338.7万吨,当年塑料制品出口量就达1353.02万吨。塑料制品大量出口,加剧了国内塑料原料供需矛盾,在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市场波动。统计显示,2002年至今,国际塑料原料价格波动幅度约80%,国内塑料原料价格波动幅度超过了120%。塑料原料价格剧烈波动扬升,使塑料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经营风险增大,十分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为了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减少贸易磨擦。从2001年至今,我国塑料制品出口年均增幅超过13%,出口额年均增幅超过25%,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但巨大的出口额和贸易顺差,并不能掩盖以量取胜和以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事实。以2006年广东省出口塑料制品为例,当年该省出口塑料制品均价为1546美元/吨,同比上涨14.5%,同期塑料原料价格同比却大涨了30%多。以量取胜和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在为国际市场提供物美价廉塑料制品的同时,却被人家频频实施反倾销措施。2005年4月8日,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印度等国的PS及部分制品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从2006年8月30日起,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泰国的塑料袋实施为期5年的反倾销措施;2007年7月19日,美国商务部发出通知,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复合编织袋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如果我们再不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再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所遭遇的贸易摩擦恐怕会越来越多,广大出口企业的利润会越来越微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
三是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东部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几年加工贸易发展异常迅猛,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但东部地区的环境与资源容量已近饱和,企业竞争十分激烈。而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相对滞后,环境资源容量大,市场需求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政策引导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既可以减轻东部地区环境、资源压力,又能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
四是为了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资源。除原料外,塑料加工行业最大的能源消耗是电力。我国电力供应的特点是“西富东贫”,通过采取一系列限制出口措施,同时采取东西有别的政策,无论是淘汰一部分落后产能,还是引导东企西迁,都将减轻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压力,同时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
因此,国家的宏观调控合乎情理,广大塑料加工企业应尽快转变观念,通过技术投入、科技攻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争取在暂短的“阵痛”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