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结构矛盾突出,锦纶产业进入新一轮调整
在日前由浙江华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台湾力鹏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杭州尼龙产业链市场与发展论坛上,参加论坛的代表针对目前我国锦纶产业链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发展现状,就加快锦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层变革达成了共识。
银联信分析:
锦纶作为我国发展较早的产业之一,在世界化纤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和中国化纤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然而,近几年来锦纶在我国的发展并不理想,探究其中原因,影响因素有方方面面,但症结在于多年来锦纶产业链一直没有理顺,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目前,锦纶产业链呈梭状,上游原料和下游纺织品服装发展迟缓,使上游产能不足,下游需求不旺,而中游聚合纺丝产能增长过快,致使整个锦纶产业链发展失衡。
首先,从上游来看,锦纶纤维的主要原料是己内酰胺(CPL)、66盐,其中66盐(AH)在1999年后国内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己内酰胺一直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成为制约锦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我国己内酰胺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93年国内总产量不足1万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1994年岳阳鹰山石化和南京东方引进的年产5万吨己内酰胺设备投产后,当年全国产量提高到3.7万吨。1995-1997年每年全国的产量分别达到6.7万吨、7.4万吨和9.7万吨。河北石家庄化纤有限公司5万吨/年生产设备投产后,我国己内酰胺总生产能力达到15.45万吨。随着部分产能的扩建,目前国内己内酰胺年产能力为21万吨,但仅占全球生产能力的5.25%。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己内酰胺的供给不足,致使己内酰胺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锦纶行业的运行成本,压缩了行业利润。今年年初,国际油价不断高涨,一度达到了历史高位为77.95美元。给己内酰胺市场价格高位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中国化纤信息网分析,2006年上半年己内酰胺的人民币价格为20200元/吨,到2007年上半年,已经涨到22800元/吨,上涨了近2600元。而且,目前己内酰胺生产能力掌握在少数几个供应商手中,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因此在价格谈判的能力较差。
就锦纶产业自身来看,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近几年来游锦纶行业产能迅速扩张,锦纶行业出现投资热潮。2000年我国的锦纶产能为52.6万吨,到2005年,国内锦纶行业总产能为103万吨,增长幅度达到95.81%。而且,这种产能扩张还在继续,2006年下半年以来,扩能、加大投资力度成为我国锦纶行业的真实写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1-3月份锦纶行业计划投资总额为35.06亿元,同比增加114.15%;1-3月份实际完成投资额3.67亿元,同比增加146.39%,占计划投资额的10.48%;今年以来到目前为止施工项目总数为24个,同比增加60.00%;其中新开工项目数7个,同比增加75%;截至3月底为止,已实现竣工项目数6个,同比增加200%,占施工项目总数的25%。
而就锦纶产业的下游行业来看,锦纶行业的下游产品的价格涨幅低于己内酰胺价格的上涨的幅度,以FDY70D半消光丝为例,价格2006年上半年为26923元/吨,2007年上涨到27706元/吨,涨幅不到800元,远远低于己内酰胺价格的上涨,从而使得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除此之外,关税问题也制约着锦纶产业的发展。根据国际惯例,应该是原料的关税低于下游产品的关税,以便充分保护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而从中国目前的法定税率来看,己内酰胺的税率高于锦纶,这显然不利于锦纶产业甚至纺织业的发展。目前,2007年锦纶切片进口关税下调至7.6%,而己内酰胺9%的进口关税保持不变,关税倒挂给下游企业带来的不平等竞争将依然存在。
因此,加快发展上游己内酰胺,限制发展中游聚合纺丝,鼓励发展下游锦纶纺织品及服装,尽快转变目前不合理的梭状产业链结构,乃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