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成功组装分子“钳子”
2007-8-15       中国聚合物网
    

    提起机器,许多人可能马上会联想起那些钢铁铸造的大家伙,伴随着庞大的体积与轰鸣的马达声。但是,在微观世界里,还有一种科学家正潜心研制的超微小机器——分子机器。它们的尺度只有纳米(十亿分之一米)大小,但是却有望为人类带来许多福祉。日本科学家最近成功地将两个分子机器组装在一起形成了首个分子机器复合体,在相关研究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新科学家》杂志最近报道,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Kazushi Kinbara与同事,日前成功地利用两个分子机器将它们组装成了一个有点像把“钳子”的分子机器,这在同类研究中还是首次。但是打开这个超微型机器X形状结构的一端,却并不会让另外一端也张开来。实际上,正如图所示,打开或收拢这个机器类似于钳子两个把手的一端(图左上侧及图右上侧),会让机器另外一端两块像鳍状踏板的结构旋转90度。

    科学家解释说,为这个超微型的分子机器提供动力的是紫外线与可见光。当机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钳子”的两个把手就会收拢起来,另外一端的两块板状结构则呈平行状态(图右);而当机器受到可见光照射时,“钳子”的两个把手就会打开,而另外一端的两块板状结构则会旋转到相对位置呈90度的状态。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当紫外线与可见光照射到机器上时,机器中的氮原子和铁原子之间结合的化学键发生了变化,从而为“钳子”提供了运动的动力。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希望能够研制出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超微型机器。诸如纳米机器人这样的概念,尽管在目前还可能只是科幻小说中的玩意,但在严谨的科学家眼中,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渐行渐近的梦了。有朝一日,这样的小机器人真的问世之后,它们可能会在我们人体内这个大舞台中,或帮助我们疏通拥堵的血管,或者帮助我们修复受损的细胞组织,能为人类带来诸多实际的利益。

    近十年以来,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许多纳米尺度的分子机器。从由350个原子组成的螺旋桨,到2.5纳米大小的升降机。但是所有这些成果,还都只是理论的演示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而即便如此,在纳米尺度上研制出一个分子机器,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于1999年发明出分子马达的波士顿大学的罗斯·凯利指出,“如果能够把两个运动的部件(分子机器)结合在一起,并试图使他们一起工作,那是相当大的成就。”因为对于最终研制出由多个分子机器组合而成的纳米机器人等而言,将两个分子机器组装在一起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

    当然,目前科学家依然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分子机器依靠化学键提供动力,所有的力都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相互作用的,与那些在大尺度上组合设计生产出来的机械设备性能有很大差别。此外,因为尺度非常小,所以对于分子机器而言,磁力作用要比重力作用更重要,因为化学键很可能受到周围的分子影响而发生变化。而且,在如此小的尺度上进行组装操作,更是难上加难了。“当你完成设计出一个可行的机械机构这一非常困难的任务之后,你还需要面对一个更加困难的任务,那就是把他们组装起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纳米科学家约瑟夫·米歇尔说:“最终的成果或许会在50年后出现?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只是才刚刚开始而已。”

    不过,日本科学家的上述研究进展令人鼓舞。科学家说,他们下一步希望能够制造出由更多的分子机器组装而成的“更大一点”的设备,“目前研究工作正在进展中。”



(责任编辑:晓靖)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成功组装分子“钳子”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仪表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行业专用测试仪器
通用化学化工测试分析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