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未受紧缩政策影响
2007年4月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创出2005年以来的新高,显示出2007年以来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调整等一系列紧缩政策措施没有在实质上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预期。从分项数据看,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为最高,均达到60%以上,说明实体经济存在加速增长趋势。
从变化趋势来看,除积压订单指数、进口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有所下降以外,其余各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以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升势最为明显,升幅达到4个百分点以上。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已经从侧面说明过热的趋势依然十分明显,业内认为国家在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后,可能会再次采取偏紧的调控政策。
出口 交货值增长加快
虽然2006年工业出口 交货值增速与出口增速之间差距较大,被怀疑为热钱借贸易形势流入所导致。但从2007年1~4月的数据看,国有重点企业的出口 交货值与出口增速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在1~2月数据中,出现了出口增速较好而出口 交货值未能跟上的情况,但随后两个月的累计数据表明了两者的相关性,说明出口增速的提升其中很大部分是有真实贸易背景的。
比较国有重点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以及出口 交货值增速数据发现,2002年后国有重点企业的出口 交货值增速开始明显超过营业收入的增速,显示出对国有企业的拉动力不断增强。同时,这也显示出国内企业对出口的依赖度不断增强。
产能过剩刺激原材料出口加速
2007年以来,出口数据出现大幅波动,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行业,如非实用原料(2类)、化学制品(5类)、原料制成品(6类)之上。而传统出口增长强劲的行业,如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增长相对平稳。
从出口较快的三类商品子行业的分析表明,今年来出口较快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之中,如纸制品、肥料、塑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原材料的大量出口并不符合出口结构升级的趋势,相反利用国际市场释放产能,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有负面影响,尤其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另外,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带来贸易不平衡的加重与汇率压力加大,国内货币政策难度加大等一系列宏观的负面效应。
对于以上趋势,业内认为利用进出口税收政策有针对性地调节是较为有效的选择。当然,逐步方框汇率波动区间,也对出口结构升级有较大推动,但这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才能发挥实质性影响。
进出口税改革引导产业调整
为了进一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能源、资源类产品、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今年5月,国家再次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税率,其中出口迅猛增长的钢材首当其冲。
从以往的关税政策调整可以发现,调整方向一直比较明显,但步伐较慢。近年以来,关税政策力度明显加大,这对于出口结构将产生较大影响,并影响相应产品的国内供求状况。
在今年初出口大幅提速下,贸易不平衡的压力也相应大幅上升。专家指出,国家利用进出口关税政策并不是简单地抑制出口和鼓励进口,而主要目标是调整进出口结构,从而引导产业结构实现调整。
从具体的调整内容可以看出,关税政策调整的三个倾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受到政策抑制;技术密集型零部件鼓励进口;日用消费鼓励进口。
由于国内对资源与环境成本的定价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性产品出口所反映出的并不完全是制造能力的国际竞争力,更有廉价资源、能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鼓励技术密集型零部件进口有助于国内相应资本品、消费品制造能力的增强,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同时也将推动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替代效应。而日用消费品国内厂商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关税的降低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专家认为,进出口税收政策对于短期出口增速过快的问题是比较有效的政策,能够缓解贸易不平衡加剧的局面。同时,也有助于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预计在今年这方面的政策力度将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