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两头受挤 形势逼人 高额关税使尿素前景变黯淡
2007-7-26       中国聚合物网
    

  近日,记者从中国氮肥工业协会获悉,今年我国尿素总产量将会有较大的增长,预计新增尿素产能265万吨,全年产量将突破5000万吨大关,年增长率10%以上。但全国尿素需求的增加却仅为5%,预计全国将有200万吨产能过剩。为难之时,业界人士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但当前的高额关税却使前景变得黯淡起来。

  产能过剩,价格下滑

  从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全国平均尿素价格总体低于2006年同期水平,每吨尿素平均出厂价格1月份为1552元,比2006年同期的1600元下降48元,如图1所示:

  在尿素市场价格下降的同时,尿素的生产成本却呈上升之势。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原料煤到厂价平均每吨为739元,比2006年同期的692元上涨47元,电价平均每度比2006年同期上涨0.04元。由于煤、电等价格上涨,致使每吨尿素的生产成本比2006年同期上升40元—60元。在成本上升和出厂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下,尿素的利润空间缩小,今年一季度以煤为原料的企业,每吨尿素利润比2006年同期下降25%。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信息部明确提示:由于国内资源供应有余,市场上尿素价格不会有大的涨幅。这也意味着,如果尿素生产成本继续上升,而过剩的产能在国内又无处释放,那么尿素的利润还可能缩水,除非为过剩的产能找到释放的空间。

  近几年,国内尿素产能迅速扩张,各地新建、扩建尿素装置竞相展开。2006年是尿素产能释放的高速期,全年新增尿素产能约400万吨,加上中国石化多套大型尿素装置的煤代油改造相继完工(总产能约为210万吨),实际尿素产能增加600多万吨。去年全国尿素总产能达到4853.5万吨,而全年的总需求量却在4400万吨左右。去年新增的产能尚且来不及消化,今年一季度新投产的尿素产能就达到77万吨。

  国内受困,出口受阻

  “国内对尿素产品的需求是一个相对恒定的数字。而且随着农民科学施肥积极性的提高,特别是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对尿素的需求增长起到了一定的负作用。国内对尿素的需求与尿素产能之间失衡的对应关系将会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消化不掉的部分只能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天盟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主管王家富说。

  由于我国尿素生产享受国家在煤、电、气、运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尿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使得我国尿素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价格优势,出口国际市场有利可图。但是,我国自2005年6月1日起,对尿素出口执行暂定季节性差别出口关税税率,1—9月份为30%,第4季度为15%。高额的关税打击了化肥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很多企业对当前严厉的关税感到不解。

  两头受挤,形势逼人

  从短期来看,尿素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可以减少农民的生产支出。但如果尿素价格下滑过大,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进而造成尿素供给不足,显然会危害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稳定。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了推论。

  “尿素大量出口会导致国内供应紧张,价格上涨,最终加大农业生产成本,不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但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趋势更加明显时,出口可以调节尿素生产企业在需求淡季的库存压力和流通市场的压力,避免出现价格暴跌,降低行业风险,保持盈利水平,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可持续经营和行业健康发展。”中国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张经理说。“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我们完全支持国家现行的通过征收尿素出口关税,限制国内尿素资源大量输出国外,保证国内供给和平抑过高的农资价格,以支持‘三农’。但是限制仍应适度为宜,不能过于严厉,一限就死,或者力度不够,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张经理表示。如果高额关税继续下去,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将在国内市场“扎堆”抢占地盘。天盟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主管王家富担忧地说:“随着国内天然气、煤碳等原材料价格及动力价格的上涨必将牵动化肥成本的提高,如果出口受到限制,势必会造成国内市场过度竞争,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将成为必然,最终损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利益。”按照当前的关税水平,受出口限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大中型尿素企业。比如,海南富岛大化肥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海运条件相当优越,再加上岛内对尿素产品的需求有限,出口成为海富岛大化肥最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但受制于现行的高关税,他们只能用船将产品运至浙江等沿海一带销售。作为一家拥有140万吨尿素能力的大型企业,其产品涌入国内势必造成更加严重的过剩,加剧市场的恶性竞争。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近日,参加2007年中国氮肥行业工作会议的代表们,就调整尿素出口关税进行了热烈讨论,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调整建议。

  建议之一:

  国内尿素有200万吨的过剩产能,如果依然执行这个么严格控制的限制出口政策,只会导致国内恶性竞争。其实,国内过剩的产能折合成煤碳,还不到煤碳每年出口的6%,不会造成资源大量外流。何况2007年,全球尿素市场都是供过于求,不会造成大量出口。我们建议:尿素出口关税1—7月份为20%—30%,8—12月份为10%左右。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

  建议之二:

  我们应该应快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调整关税税率的建议,否则新增的上百万吨尿素在哪里消耗,依照这么高的关税,下半年市场会更加疲软,每个企业的销售压力都会加大。我建议:1—7月份,征收20%的关税,8—12月份征收10%的关税,这样的税率比较合理。现在煤、电等原料都涨价了,还要面对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改造投入,氮肥企业的压力巨大,生存都面临危机。从短期来看,适当的增加一点出口可能会流出一些资源,但从长远来说,可以使我国氮肥行业实现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贵州赤天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戴选忠

  建议之三:

  按出口企业的绝对数量,执行累计税率制,可以达到既限制尿素大量出口,又可以发挥有出口优势的企业适当出口,调节国内市场的供需平衡,避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一来,企业的压力就会减小,又不至于造成某家企业大量出口,形成不平衡的状况。

  ——天盟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主管王家富

  国内尿素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通过中国氮肥工业协会表达了各自的想法。但当前的政策环境对于翘首期待的业内人士来说,无疑是残酷的。

  政策大势一:缓解贸易顺差过大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流动性过剩,也就是货币过多,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三是贸易顺差过大。这三个问题紧密相联,互相影响。去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700多亿元,今年前4个月贸易顺差600多亿。过大的贸易顺差增加了大量外汇,这些外汇兑换成人民币后,造成货币供应过多,过多的货币供给又刺激固定投资增长过快。所以,国家发改委4月份集中研究了如何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出口退税、进出口关税等等。

  前不久,国家集中公布了一批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的文件,限制出口,鼓励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月8日,国家对磷酸二铵征收20%的关税,淡季10%的关税。政策一出台引起较大的反响,一些行业内人士认为在磷复肥产能充裕的情况下加征高关税不合适。国家发改委经济局有关负责人在2007年氮肥行业工作会议上说:“这些反应我们能理解,因为调整的幅度确实比较大,但是如果大家站在一个长远的利益来看待,应该控制出口,今年最终会维持尿素的出口关税不变。因为目前的关税已经比较高了,即使出口量大幅增加,我们也不会采取其他更严厉的措施了。

  政策大势二: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指出,要把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作为当前以至全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最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0个部委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大检查,清理违规电价、土地征用等问题,首批涉及到钢铁、电解铝、焦碳等行业,这里不包括化肥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批没有。目前,氮肥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普遍很重,应该努力从节能减排、技术更新上未雨绸缪。”据记者了解,首次清查内容还包括“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品出口政策的情况”。上个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员公开表示,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大量出口。

  处在全国狠抓节能减排的“风口”上,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尿素,争取调低出口关税的前景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蓝剑)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两头受挤 形势逼人 高额关税使尿素前景变黯淡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仪表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行业专用测试仪器
通用化学化工测试分析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