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开销颇大,沈琦还是咬着牙,在欧洲注册了一家名为“Yoke Europe”的化工品贸易公司。
沈琦是江苏雅克化工有限公司(下称“雅克”)的总经理,在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下称“REACH法规”)实施的第一个月,注册欧洲分公司成了其头等大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的产品可以继续在欧洲销售。
对欧出口商品受冲击
REACH法规取代了欧盟现行的40项法规,成为一套统一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管理法规。它拥有完善的注册及评估体系,涉及约3万种化学物质,要求年生产量或进口量达到或超过1吨的所有“现有”或“新”的化学物质都要进行注册,以提供相关的使用安全性信息。
根据该法规,出口销售到欧盟市场的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都将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3个管理监控系统。
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调研员赵艳霞曾告诉记者,2005年中欧化学品贸易额为167亿美元,涉及国内公司32453家,2006年贸易额已高达190多亿美元,涉及公司也更多。
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不光是化学品,任何一家出口欧洲的产品,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飞机,相关商家和制造商都无法逃离REACH法规的管束。
根据REACH法规的程序,从明年7月1日到11月30日,所有与化学品相关的厂商可以进行“预注册”,向欧盟提供化学品的分子式,以便享受过渡期。若无法通过REACH预注册,产品将在2009年与欧洲市场失之交臂。
中国企业的注册,必须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在欧盟设立分公司;委托欧盟境内的法人或自然人进行REACH注册;委托国内的代理机构进行REACH注册。因为欧盟只认可其自己公司的注册,所以在中国境内的代理机构需在国外有分公司。
第一种方式的成本最大,涉及到的环节最多;第二种方式易于获取欧盟下游市场信息;第三种成本相对低廉。第二和第三种方式可以联手同行,实施联合注册,第一种方式靠的是企业自己的力量。
选择最昂贵的注册方式
每年出口欧洲3000万欧元的雅克公司,之所以采取了一种最麻烦和最昂贵的注册方式,是为了保住一个拳头产品在欧洲当地的市场份额和技术秘密。
该公司最具竞争力的用在阻燃剂上的某种含磷化学品,出口量为每年1.8万吨,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超过了30%,2008年雅克还希望凭借该产品摘取当地最大供应商的“头衔”。
根据REACH法规,每一种化学物质注册时,都要提交化学品的成分数据,如果数据缺失,就要拿去欧洲或者其他地区的实验室检测并填报完整。沈琦与合作伙伴们粗算了一下就惊讶地发现,仅检测这一种产品的费用就达270万欧元左右。
“对这个产品,我们自己有一些研究和数据,但欧洲伙伴做了20年的研究,他们会有更多的详细数据。如果不与我们共享这个数据,他们也得不到雅克的产品,所以彼此都有一个牵制。”这是沈琦在当地注册子公司的信心保证。
另一点在于,如果选择其他注册方式,如与同行联合注册,那么这款产品的技术资料非常容易泄露,“那我们不如花点钱自己独立注册。”
尽管注册和检测这种含磷化学品的费用高昂,但近2万吨的产品,只要每一吨的价格提高几十欧元,客户和用户都还可以承受。
在雅克公司内,还存在着8个品种、100吨以下的小产品,市场占有率小于15%。如果独立注册,成本太高,因此雅克希望可以加入国内的联合注册平台,分享天价的检测费用。“最好政府比如海关也参与进来,按照出口量平摊检测费用,这样所有联合注册的参与者都会觉得公平。”
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这项影响深刻的新“规矩”,也可能将中国企业研发化工品的道路“拦腰截断”。
雅克近几年独立研发了一些新产品,欧洲伙伴也已打算与公司签订长期合同。“但我们现在不能销售这些新品,因为它有的仅是通常的化学品评估报告。如果你想把这些新品推向化工前沿阵地——欧洲,那么你必须按照REACH的程序,证明这些产品是没有毒的。”
沈琦又算了一笔账:一般一个新品的实验需要2年,投入200万美元左右,“钱是投下去了,但我们根本无法预测未来的回报究竟会怎样。所以在欧洲,我们放弃出口这些新品了。”
但如拜耳、巴斯夫等这类具有强大财政支撑的跨国公司,就可以对未来并不确定的化学品进行大量的、前瞻性的投资。可以想象的是,在超前的化学科技研究中,上演的将是一场场“富家子弟”的游戏。
检测基地之困
REACH法规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它打破了由政府监控化学品的方式,转而由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检测,来告知政府所有化学品中的成分特性和风险,并向政府汇报,以便备案。
横在雅克公司和其他化学品企业面前的另一道难关,就是高昂的“检测”费用。据欧盟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每一种新物质的检测费用约需57万欧元。媒体曾推算,由此增加的费用,将使我国对欧盟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
无论是中资抑或外资,省钱的路径之一就是拿到国内进行检测。因为在国内,每个化学品的检测费用,将可能是欧洲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但让人忧虑的是,中国至今没有一家检测中心可以获得欧盟的认可。
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天祥公司”)化学注册服务技术经理舒秀兰说,所有的检测中心都要得到欧洲当地名为“GLP”的认证。只有通过“GLP”认证的检测中心,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和数据,才能被主管REACH的欧盟化学品委员会采信。
国家质检总局在近期于各地设立了10个实验室,也都没有拿到GLP的认证。
天祥公司是一家跨国消费品检测、认证集团INTERTEK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其在欧盟的独立检测实验室正在帮助当地企业进行有步骤的化学品检测和预注册准备。
而在国内,他们不能单独建立实验室。因此,公司联手苏州大学,建立了化学品安全评价与研究中心(下称“评价中心”),主要测试化学品的毒性。
评价中心毒理学副主任李建祥说,今年7月,德国专家就GLP对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我们也希望能在年底拿到GLP认证。”
毒性检测通常会使用猴子、狗以及鱼等,测试化学品是否会对他们产生作用。“欧洲与中国所使用的物种有时会产生差异,但检测指标,我们认为达到的可能性很大。”苏州大学生态毒理学教授周新文说,比如在欧洲使用虹鳟鱼检测,国内可以用其他鱼类代替,仍然行得通。
为此,苏州大学单独建立了一个四层楼的检测基地,仅设备投入就超过了千万元人民币。沈琦说,如果这个检测中心可以拿到GLP认证,那么他们真的是“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