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
|
2007-6-6 中国聚合物网 |
|
5月21至24日,由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办的第16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大型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中国宇航学会共同承办,并得到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00多人(其中国外代表140多人),云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专家和航天员。
2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科技部原部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向大会致辞。中方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外方大会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副主席克劳蒂·海涅,以及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俄罗斯航天员尤里·巴杜林、加拿大航天员朱莉·佩耶特分别发表讲话。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杰-米歇·康坦和中方大会副主席、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分别以“载人航天45周年”和“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的理论与实践”为题,在会上作了特邀报告。
本次大会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以“人在太空”为主题,围绕“工作在太空、生活在太空、探索在太空”专题进行学术交流;二是以航天员为主,面向大、中学生开展科普互动活动。
学术交流采取了以下形式:上、下午分组进行交流研讨前,都举行了30分钟的大会主题报告。在分组交流讨论后,又以自由参加的形式举办了两场专题报告,报告结束后进行自由提问。大会共举办了两场专题报告会,分别是:5月21日18-19时举办的“月球的生活和工作”专题报告会,由外方大会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副主席克劳蒂·海涅和中方大会副主席、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共同主持;5月22日18-19时举办的“奔向月球和火星:挑战、风险和收益”专题报告会,由我国知名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余和奉、外方大会副主席婕达·浩奈克共同主持,以空间生命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中心进行发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作为专家代表在会上作了报告。
大会共收集论文236篇(其中国外152篇),会议报告交流了150篇,海报形式展出86篇。会后,评选出优秀学生论文3篇,一等奖获得者是来自日本的Tatsuya Arai,二等奖获得者分别是来自瑞典的Katarina Gustafson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Peng Zhang;优秀论文奖3篇,一等奖获得者是中国(北航)的Chun Yang,二等奖获得者分别是来自匈牙利的Tamas Haidegger和俄罗斯的Olga Turtikova。
大会的另一个亮点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航天员与大、中学校的学生进行科普互动活动。科普互动共安排了3场,共有近两万名中学生直接参加了与航天员进行的科普互动活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航天员们分别就不同的问题作了精彩的回答。
在24日晚举行的晚宴上,中方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和外方大会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副主席克劳蒂·海涅分别发表讲话,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对与会人员表示感谢,并为6位获得优秀论文的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随后,国际宇航科学院理事吴美蓉宣读了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称号的中国科学家名单。外方大会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副主席克劳蒂·海涅、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杰-米歇·康坦分别为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称号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研究中心刘振兴院士、台湾国立大学教授肖飞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常委陈世年颁发了证书。 |
(责任编辑:晓靖) |
|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
|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
|
发表 对“
第16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