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8月,我国医药原料药中间体类商品市场发生重大转变:传统大宗原料药一改以往价格低迷的局面,呈现产销量、出口量和价格同步上升的态势。其中,青霉素类、水溶性维生素、硫氰酸红霉素、泰乐菌素等品种产量增长,价格一路飙升。
出口方面,受国际、国内医药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提升、环保建设和监管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几年的价格战之后,一些大宗原料药渐渐走出低迷,带动相关产品链行情发生变化。我国原料药中间体在世界制药工业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不断提升,世界医药工业加工和采购重心转向中国,这些都为我国原料药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三成
根据国家海关税则号编码第29章《有机化学品》、第30章《药品》等相关章节的统计数据,经过分类筛选统计的药品类商品,包括化学制剂药、化学原料药、生化药、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五类。2007年1~8月,我国以上五类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09亿美元,同比去年前8个月增长31%。其中,进口总额为40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出口总额为69亿美元,同比增长32%。化学原料药类商品进口总额为16.9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出口总额为58亿美元,同比增长35%。化学原料药是占进出口比重最大的一类药品。
我国原料药商品(包括化学原料药、生化原料和植物提取物)已出口到世界各地,重点集中在医药市场活跃的区域,欧盟、亚洲和北美是最大的原料进出口贸易地区。
在产品结构上,化学原料药占药品类出口份额的84%,进口额的42%。经过分类统计,化学原料药类中的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和有机酸一直是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主要类别产品。由此可见,我国原料药出口难以在近阶段改变低价值的产品结构。
近年来,我国化学原料药类商品出口额年度同比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2007年受传统大宗原料药价格上涨的影响,前8个月的数据显示,出口额增长率提升到35%。预计全年总体出口额增长率在30%以上。
▲价格反弹销量扩大
2007年具有传统出口优势的大宗原料药普遍进入景气周期,价格回升,销量扩大。四大因素直接导致大宗原料药价格上浮:人民币升值,出口按美元计算,价格升高;全球医药产业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使我国企业具备提升价格的条件;经过前几年的行业淘汰和调整,部分企业转产或停产造成一时的产品缺口;环保监督措施加大,工业成本提高。
价格上涨对于生产企业和行业来说是件好事,但如走极端,便易引发新一轮竞争。个别产品价格走势显示,其价格上涨已超过理性范围。如青霉素工业盐最高点价格曾超过150元/BOU,维生素B2达到1000美元/公斤。但好景不长,半年时间后这两个品种价格便纷纷下落,同时还引来投产、复产的新的竞争对手。
事实上,行情的变化并没有使原料药中间体低附加值的
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该类产品今后依然面临市场风险。
特别是国际市场具有不确定性,这些在国际市场有着重要地位的传统大宗原料药的行情难以掌控在个别企业手中。
受种种因素影响,一些有影响的品种的价格、销量行情发生变化。结合历史记录分析发现,这些品种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有明显周期性的原料药主要集中在产量大、应用广、有出口优势的品种上。如青霉素类、水溶性维生素类、安乃近口服粉、咖啡 因、盐酸四环素、肝素钠等。其行情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价格的起伏、产能产量增减上。
尽管这些品种周期性表现不尽相同,但今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普遍进入价格、产销量同步上升的景气期。当然,也有无法走出低谷期的品种,如辅酶Q10、大部分脂溶性维生素和他汀类降脂药原料药等。
青霉素产业历时近四年多完成一个行情周期。在这四年多里,世界青霉素产业已发生巨大变化。跨国企业在欧洲、美洲的生产厂停产,印度制药企业的大部分青霉素产品线也关闭或停产,全球青霉素产业基地转移到中国。
与此同时,我国青霉素产业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河南华星药厂在第五期生产建设完成之后,已将青霉素产能扩大到8000吨/年,石家庄制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制药有限公司的青霉素产能达到1万吨/年,形成新的产业核心层。
到今年第三季度,本轮青霉素产业周期走向拐点:价格出现逆转,厂家出现库存,采购方寻价但不订货,企业竞争实力面临新的考验。从全球化和完整产业链角度来看,具备完善产业链的竞争者抗风险能力更强。未来的三年里,青霉素产业又将进入新一轮周期。